当断则断,其心不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每个人的人生中总有一些不愿舍弃的东西,不管是生活还是其他。人的心里有时确实是比较奇怪的,大都喜欢只进不出,比如钱财、物品等等。我自己就是比较喜欢收纳一些东西,家里的所有柜子都是满满的,不,应该说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满了。每到换季的时候就是塞了又塞。偶然看到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感觉遇到了救星一般,因为我觉得自己正是需要这样指导的人。

其实之前就听同事提过“断舍离”,那是我们在写计划总结时,有个同事她每次都写好多东西,但是有时一些引用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就开玩笑说这都是她的孩子,她舍不得丢弃。我们的领导说让她多看看“断舍离”,这一说已经过去两三年了,当时的我其实不知道这三个字的意义,以为是一部新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因为我没有时间去追剧。

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作者山下英子就是推广人。她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提炼出“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并用于日常生活的“整理”上,逐渐建立起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自我探查法”。

书的开篇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陈数做的序“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非常喜欢她的率性分享,喜欢她的“如果一个人感冒、发烧、骨折……都可以找医生,可是被掏空之后,来自内心的巨大精神困惑,要如何治愈呢?”

序二是之邦家具创始人孙志勇所做,说实话有点打广告的嫌疑,不过好在这“广告”不煽情,讲得是一种理念,也算非常契合。

序三是作者本人写的,从序里便能领会“断舍离”三字真正的含义。书中用蓝色字体这样写到: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很多人认为“断舍离”就是清理废弃物,实际上它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很开心我捡起了这块敲门砖,春节期间我扔了很多不用的东西,包括不穿的衣物,放在柜子里很久的包包、鞋子等等。

但是这本书让我得到的收获绝不是捡起敲门砖这么简单,我更喜欢的是“断舍离”带给人全新的生活理念。因为扔东西谁都会,不要的就扔别,我周围有些朋友同事她们扔东西比谁都快,但是办公桌依然很乱。

“断舍离”断字在前,说明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斩断物欲”。现代人的物质太过丰富,衣服多到穿不完,食物多到吃不完,娱乐场所多到选择不过来,再也没有以前的“大穿新、二穿旧、三穿补丁四穿破棉布”之说了,也再没有眼巴巴等着过年过节吃好东西的心情了,更没有上海百乐门唯一全世界通晓的夜场了。

我们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斩断欲望,那么必将被欲望掩埋。

“断”字过后便是“舍”,舍得放弃才是勇气。书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掉,会更痛苦!” 看,得不到也仅仅是难过,但是扔不掉就是痛苦了。所以舍弃比得到更不容易。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都有舍不掉的东西。有时想要整理家里的时候,拿起这件衣服,发现还比较新,觉得扔掉可惜,拿起那件衣服觉得还有用处,总之不舍得扔掉,于是又打包放进衣橱最下面。

我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很多时候需要废物利用,做些玩具或者装饰环境,所以每年寒暑假做得最多的就是收纳整理,每每这时总是将很多“废品”拿起又放下,考虑可能这里可用,那里可用,明年可能还能用等等。更因为现在的网络太过发达,总有很多废物利用达人分享废物利用视频,自己也会心动,但是心动的结果是收集了“废物”,却并没利用。

所以,很多时候,应该考虑自己的性格适不适合去做,再决定是否去效仿别人。

第三个字是“离”,用离而不是弃,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自己从意识深处能够舍得离开满,而愿意接受简的生活。

很多人都知道吃多了烧烤不好,吃多了外卖不好,家里太满不通风不好,但是离不开味蕾的诱惑,离不开便捷的服务,说到底是我们自己离不开而已。有一句话说得妙: 大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而已!

就像每年幼儿园开学季,送完孩子的家长总有几个忍不住抹泪,旁人问及时,总是说:孩子从小一直没离开过我,他肯定会哭闹的。

而实际上呢,很多孩子一进入幼儿园,早就被各种游戏吸引,被同伴吸引,玩的很是开心。离不开的实际是家长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和编辑以及策划可以说是比较用心了,每一章都是理念加上实际事例,比较贴心的是还送了一本家具整理具体图册。实际事例具体到餐具、冰箱、衣橱等等。

但是我个人的观点一如我的行文,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观念,照葫芦画瓢固然可以,但却是治标不治本。人生要懂得“进”和“出”,只进不出便会“堵”死,只出不进便会“饿”死,有进有出方能循环不止,生命也才会生生不息,一如流水,流动的才叫流水,不流动的叫死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