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菩提树下悟道要教给我们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佛陀菩提树下悟道,要教给我们众生平等的道理。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理则之中。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没有独立性,恒常性,所谓缘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间,互为因缘,关系密切,人我本为一体,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万物皆无差别,生命彼此是贯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没有隔阂,没有障碍。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8
人生一世,如何让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首先得学会做人的基本的道理,这样才能行的端走的正。
第一,孝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人最首要的是学会孝顺自己的双亲,
学会孝顺自己的长辈,这样而言才能求得家和,家和才能万事具兴,
才能拼搏奋斗而无所牵挂。孝也是及时须行的事,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种痛苦我想也是有人体会过的,从小在亲人的呵护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等自己变得可以撑起一个家的时候却发现亲人老了甚至走了,
及时赚了那么多钱,却不能孝顺那慈爱的老人们,这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讲,
何尝不是一个遗憾呢?意外和明天到底哪个先来,我可无法预知,
孝顺这种事情不能拖延的,一定要及时行孝。方能不留遗憾。
而不孝的话,则会是千古骂名,人人唾弃,自己良心也会不安。
第2个回答  2019-04-18
第一,一切器世间(物质世间)都在成住坏空当中。这里头大有文章,小到科学研究的微观世界,大到宇宙科学的宏观世界,连我们居住的星球见到的星星、星云,包括我们见不到的东西,一切世间所存在的物质都在成住坏空里。
什么叫成?比如地球的寿命100亿年,现在已经是45亿年了,到了100亿年时,最后必将坏灭。最初地球生成了,一切都是飘忽的微粒,微粒和微粒之间互相产生碰撞,产生正负两极,正负两极产生正负电互相吸附。所以团体越大,它的吸附力就越强,慢慢生成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
生成地球后,在不断咿D,产生了能量。物质较轻浮的,譬如土、岩石就浮在外圈形成地表,物质较为坚硬的则形成了地壳,好像鸡蛋的那层皮,在二十几到四十几公里之间。中间是6000多度高温的岩浆,是由各种高能的矿物质,好像各种宝石钻石都是由液体的方式存在地球内部。地球在最初的时候是这么生成。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现代科学,这过程在佛经里叫“成”。现在讲人本身。人是灵和肉的结合。先讲肉的部分。一个人投胎以后到出生,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生成的过程。所谓“住”,就是假如由1岁生活到80岁,就是住,相当稳定。“坏”的过程很简单,就是生病,今天掉牙,明天头发落,今天流鼻涕,明天大小便不利,这就是“坏”的过程。到最后死亡,回归到大自然,水的部分还给水,蒸发;土的部分,骨骼、毛发还给大地
第3个回答  2019-04-18
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浮现在眼前说明了佛陀的修正超越时间限制,佛的法身存于一切时中。佛陀还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向她靠拢,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佛陀还觉悟到世界上了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众生无知,执假为真,去除了我执,才能获大自在。佛陀还觉悟到世界万物没有差别,人人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荣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作用大智慧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第4个回答  2019-04-18
顿悟的释迦牟尼佛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从此,释迦牟尼佛就开始传播他在菩提树下静悟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等道理。
诸葛长青提请有缘者,可以多看看释迦牟尼佛的有关故事,使自己能够增加佛教知识。
那么,释迦牟尼佛的顿悟,是如何得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呢?
请看南怀瑾大师的文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南怀瑾大师: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世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