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如题所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活动为载体,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下面,就,谈几点体会:  一、要充分认识乡镇工作的重要地位  乡镇工作非常重要,做好乡镇工作无比光荣。这既是乡镇政权在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位置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所决定的。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不管在什么时候,乡镇政权、乡镇组织、乡镇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1、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不断强化乡镇政权。  现代社会系统和领导系统是以基层为支撑的。作为系统的基础层次,基层对整个系统的运作具有根本的和决定的意义。政权的得失,事业的兴衰,都同基层密切相关,我们党夺取政权的斗争,都是从基层抓起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们党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基层的关注和领导。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现在,我们党已经创造了90年的辉煌历史,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巩固执政地位,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乡镇组织作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就是通过乡镇干部的形象来认识我们党的形象,通过乡镇组织的作为来判断我们党的作为。乡镇组织和乡镇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我们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从基层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而敌对势力要动摇我们的执政根基,也总是想方设法从基层去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阵地。这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乡镇组织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乡镇干部作为稳固农村政权的骨干,担负着直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因此,作为乡镇干部一定要认清形势,牢记使命,让自己的作为经得起历史评说,对得起人民重托。
  2、克服当前困难,必须认真做好乡镇工作。  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各级都面临着一些困难,但困难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的还是乡镇这一级。乡镇工作的困难和矛盾归纳起来,主要是“五难”,即农民增收难、债务偿还难、工作推行难、财政平衡难、干部稳定难。可以说,乡镇工作已经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比较艰难的时期。但我们要看到,发展与困难是一对孪生兄弟,要发展必然会遇到困难,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克服了困难,解决了矛盾,也就获得了新的发展。解决目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当然需要上级党政组织从政策、体制上给予关心和支持,但更需要广大乡镇干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困难往往是对我们干部勇气、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考验。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锻炼乡镇干部的本领;越是困难的时候,乡镇工作越能有所作为。
  3、完成繁重任务,必须紧紧依靠乡镇干部。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从农村这一块来看,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稳定工作更加突出,乡镇工作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艰巨。完成这些任务,各级都有责任,但主要责任还是在乡镇干部身上,主要担子还是压在乡镇党委书记肩上。离开了乡镇干部的努力,落实这些任务就是一句空话。乡镇干部的精神状态、应对能力、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富民强镇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广大乡镇干部长期战斗在农村工作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团结群众、服务群众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对此,应当予以肯定。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有些乡镇干部正视困难的勇气不大,驾驭复杂局面的水平不高,开拓奋进的信心不足。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克难无术,前景渺茫;有的埋怨上级只给任务、不给手段,埋怨群众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有的不想办法,不思进取,总希望天上掉下馅饼来。这都是精神不振作的表现,是党性觉悟衰退的表现,是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既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也强调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既强调改造客观世界,也强调改造主观世界。如果对工作没有一种热情,对事业没有一种激情,对追求的目标没有一种痴情,人就缺少活力,干事情就没有动力。很多活生生的现实告诉我们,哪个地方干部的精神状态好,哪个地方的工作就生机勃勃、富有成效;哪个地方干部的精神状态差,哪个地方的工作就暮气沉沉、没有起色。
  二、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农村工作“难做”,这是事实,那么克服困难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一句话,来自好的作风。因为好的作风能够产生无穷的创造力,能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能够造就无坚不摧的战斗力。自2004年以来,我乡就提出了“十星级机关干部考核办法”,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乡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改进。干部思想观念更加解放,廉洁自律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农村工作出现了好的势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作风建设在一些单位和村发展还很不平衡,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一是工作不扎实。有的干部工作漂浮,住村不办事。二是管理不严格。有的村财务不公开,搞暗箱操作;有的村我行我素,没有将财务纳入乡集中管理;有的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干群关系紧张。因此,乡干部的作风建设还要不断加强、不断升温、不断深入。作风建设抓什么、看什么?“抓”就是抓落实,“看”就是看实效。根据当前实际,转变乡镇干部作风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1、转变干部作风,要落实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各级干部必须遵守的基本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当前,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乡党委要抓住四个重点: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官不扰民民自安,官不扰民民自富。今年我们坚决落实中央“多与、少取、放活”的方针,及时兑现“两减免三补贴”资金。二是努力消化乡债务。为了减少乡财政运转成本,我们在保证财政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每年都挤出一块资金还账,从而消化一块债务。三是认真执行村务公开的政策。严格执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堵塞村级财务管理的漏洞,同时大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将村级财务公开到项目、到事由,还群众一个明白,让干部保持清白。四是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是坚决杜绝超生、瞒报现象,同时注意把思想工作和服务工作做到位。
  2、转变干部作风,要落实在为群众办实事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群众评价干部,不是看你说得怎么样,而是看你做得怎么样。我们都是人民的公仆,食着人民的“俸禄”,对群众要有一点“欠帐感”、“愧疚感”。“欠帐”就会寝食不安,“愧疚”就会去主动办实事。办一件实事,就暖一片人心,多一份力量。为此,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扑下身子办实事,创没有水分的政绩,创群众满意的政绩,创不留后遗症的政绩。从三个方面为群众办实事:一是暖民心的事。如为农民提供一条信息,帮助农民牵线搭桥找一项技术,农民家里遇上天灾人祸送去一点心意等,这些事在我们干部看来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讲却是大事。只要把这些小事办好了,群众就会信赖我们、亲近我们。二是办一家一户难办之事。如兴修水利,进行结构调整等,既可为国家分忧,也能为老百姓解难,我们都用心去办,下功夫办好。三是办群众长远受益的事。去年我乡紧紧抓住国家对乡村道路建设的优惠政策,牢固树立“争”的意识、“抢”的思想、“拼”的精神,争取到村村通工程项目,项目将在今年为4个村队铺设柏油路面。这将极大地改变我乡的交通运输状况,逐步构建覆盖全乡的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3、转变干部作风,要落实在维护社会稳定上。
  社会稳定问题,说到底也是一个干部作风问题。当一任“乡官”,就要保一方平安。作为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怎样以良好的作风促进社会稳定呢?  一是自身要过硬。党风、民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改善社会风气,必先改进干部作风。乡干部身处群众之中,直接面对群众,一定要保持艰苦朴素的好传统,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严格遵守县委制定的关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若干规定,以此理顺群众情绪,促进大局稳定。
  二是工作要过细。对于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党委政府都一项一项地抓落实,确保不留隐患;对于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的化解、人民来信来访的处理、群众纠纷的调解,我们都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得非常细致。
  三是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利益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都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利为利,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不打群众的主意,不加重群众的负担,不搞让老百姓伤心流泪的“政绩工程”,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
  三、要全力谋划好乡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乡党委、政府从实践“三个代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改革开放,发展乡域经济,致富当地群众,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跳出了传统的思维定势,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手段,思考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方法,寻求经济增长的新突破。
  1、激活地方经济要在盘活资源资产上寻求突破。  盘活资源就是创造优势,创造优势就是抢抓机遇。我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水磨沟、野猪沟、野果林、划雪场等,都是我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开动脑筋,将没有利用的资源资产利用起来,将低效利用的资源资产高效利用起来,这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观念的一种提升,也是发挥经济比较优势的一种体现。着力盘活闲置资源,怎样盘活资源资产呢?我乡主要做法是借助外力推动。即大力吸纳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资源开发。近年来,我乡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通过抓招商引资,促进了全乡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增强了全乡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2、培植优势产业要在发展经济大户上寻求突破。  农村经济大户代表了当前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水平,代表了今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经济大户,对于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大户是培植优势产业的生力军。俗话说:“一人有门路,带动七八户。”发展一个大户,往往就能带动一大片,甚至形成一大产业。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农村大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发展农村大户,就是要促进农村“中产阶层”的形成,为农村社会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发展农村经济,就是要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大户聚集,逐步形成以大户为主导的社会化分工格局。现在我乡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种养大户,但数量还不多,规模还不大,层次还不高,今后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引导、服务、保护力度,在培育大户中培育优势产业,在发展大户中发展地方经济。
  3、发展市场农业要在培育中介组织上寻求突破。  发展市场农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如何把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从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看,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我乡的农村中介组织虽然刚刚起步,但有些已经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为此,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等专业协会,坚持“民办、民营、民管”的原则,由乡村干部牵头,七站八所跟上,引导农村大户参与,实现农村大户和农民自主运作,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路子,逐步把一些农村基层组织难以统起来的事、业务技术部门难以包起来的事、农民单家独户难以做起来的事交由中介组织去办。
  4、改变农村面貌要在优化经济环境上寻求突破。  要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必先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一是把经济发展放在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位置,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的大发展。二是营造顺应市场的软硬环境。对于乡政府来说,就是要转变职能,搞好服务。既要大胆地抓项目、引资金,又要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既要抓一批对乡经济发展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又要注重从政策、环境上为各种经济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三是营造融洽安定的建设环境。国家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落脚到哪里,对哪里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拉动,对当地的群众增收就是一个促进。因此,我们坚持树立全局观念、长远观念,竭尽全力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