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岙杨梅的产业发展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1958年,丁岙杨梅跌入生命低谷。当年8月,全国上下掀起大炼钢铁运动,茶山建起了炼钢的高炉。由于炼钢需要大量的木炭,于是漫山遍野的杨梅树被人们大量砍伐。到了1960年,杨梅树被砍得剩下不到1000亩。茶山杨梅树数量锐减,茶山杨梅产业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丁岙杨梅自嫁接后,需3年到4年才开始结果,10年后才能进入盛果期,而之前的大量砍伐,让丁岙杨梅元气大伤。“文革”后好多年里,茶山丁岙杨梅都处于低谷徘徊状态。当地生产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鼓励农民种植杨梅,才使丁岙杨梅重新生长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瓯海杨梅业发展出现了新高峰,栽培区域从老产区茶山镇扩大到瞿溪、郭溪、潘桥、泽雅等杨梅产区,栽培面积达到2.8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1万吨,年产值1.1亿元。
1992年,浙江省农业厅品种命名委员会命名茶山杨梅为“瓯海丁岙杨梅”。丁岙杨梅基地通过一系列无公害生产栽植管理,提高了丁岙梅的品质、产量、市场知名度和商品率,在浙南地区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成为瓯海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优势拳头农产品。
近十多年来,丁岙杨梅曾获得第五届全国杨梅协作研讨会鲜果评比第一名,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先后获得浙江省农博会金银奖、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温州市农业名牌产品等荣誉。茶山因她被命名为“浙江省杨梅之乡”,瓯海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 随着丁岙杨梅声名鹊起,市场上不断出现假冒丁岙杨梅的现象,严重影响损害了丁岙杨梅的声誉,也制约了瓯海杨梅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瓯海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丁岙杨梅,扶持其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1998年,瓯海率全省之先进行了丁岙杨梅大棚覆盖提早成熟试验并取得成功。近几年连续举办茶山杨梅文化节,提高丁岙杨梅声誉。同时,引导茶山杨梅种植户联合起来,组建成立了茶山杨梅有限公司、茶山杨梅协会、大罗山杨梅种植场,注册了“大罗山”、“茶山”、“板障崖”等集体商标,对茶山杨梅的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进行统一管理。
2005年,瓯海区启动丁岙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制订《丁岙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和《瓯海区杨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15年)》,于2006年4月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于当月得到受理。 目前,茶山丁岙杨梅正逐渐向旅游观光转变,种植户纷纷与旅行社合作,开辟杨梅采摘游项目。为方便游客采摘,杨梅种植大户还依靠科学技术,把高大的杨梅树切割、嫁接,变成不高于2米的“盆栽树”, 成为市场新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