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坨镇的胜坨镇-社会进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1966年7月,胜坨公社在小宁海村成立公社卫生院,时有砖瓦房5间,工作人员8人,只设门诊和药房,下设尚庄、小宁海2个卫生所。1970年,国家投资3万元,搬迁至坨庄村,并改称胜坨地段卫生院,建筑面积达700多平方米,设有门诊、中医、妇产、治疗、放射、化验、病房、药房、手术室等科室,工作人员30人。1972年1月更名为垦利县人民医院胜坨分院。此后,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为满足当地人员就医,不断扩建房屋,增添医疗器械,调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到1985年,全院建筑面积2904平方米,病床50张,内设门诊、中医、妇产、牙科、放射、化验、药房等科室,工作人员49人。此外,有村级卫生室22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5人。1999年,垦利县人民医院胜坨分院晋升为垦利县第二人民医院。
1968至1970年间,在尚庄、小宁海、胜利、辛庄、宁海、大张等处建中学6处。1970年,在胜坨乡建立垦利第四中学,1971年开始招生。进入90年代,镇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长,总计1000余万元,新建教学楼3座和学生公寓及教师宿舍。2000年,新建教师公寓楼4幢。同时,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缩减村级小学19处。目前,全镇共有小学21处,其中完全小学20处,初级小学1处,共有167个教学班,在校生5647人,教职工278人;初级中学3处,共有66个教学班,在校生3321人,共有教职工228人。
1975年,设立公社文化站和广播站,80年代后,经济强村和机关、学校均建立了图书阅览室,镇建立了档案室。   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0元。80年代初,群众生活以玉米、地瓜为主粮。1985年以后,农村以吃粗吃饱为主,开始以小麦、玉米为主食。自90年代以来,群众开始吃细吃好,以面粉为主粮,辅以鸡、鱼、肉、蛋;穿着方面,逐步向高档发展。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海中村户均投资20万元建起高标准平房64套,现已向二层高档楼发展,工农村也已规划建设二层高标准楼。全镇电话装机总量达1.5万部,每百人30部。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各种汽车进入农民家庭,2000年全镇私人拥有桑塔纳等小轿车近500辆。1995年,全镇59个村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全镇农村人口就业成“三分天下”格局,即三分之一在企业上班,三分之一经营第三产业,三分之一在家种田。1994年,镇政府对原敬老院进行了扩建。2001年,投资300万元新建一处高标准的敬老院,供孤寡老人在此欢度晚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