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有权有势但不仗势压人的曹参

如题所述


曹参是汉朝开国的大功臣,他勇猛过人,机智果断,汉高祖刘邦封他为列侯,食邑平阳,计有一万六百三十户之多,且准他代代相传。
惠帝元年,曹参任齐国丞相之时,鉴于当时齐王刘肥年少,自己又缺乏治国经验,曹参遂广开言路,遍召当地长者和有识之士求教治国之策。
这一消息传开,百姓都竖起大拇指称赞,可曹参的家人却极力反对,他们对曹参说:大人你贵为丞相,初来乍到,应该多树权威,以镇民心。如此下询于民,显得大人你太没主见了,这对大人你的名望不利啊。
曹参摇头道:身为丞相,若是不问下情,自作聪明,何以能治理好一国之事?我的面子事小,治国事大,我不该以势揽势,让百姓失望。
齐国学者数百人应召而来,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曹参听得也没了主意,不知该采取何种策略为好。曹参的属官见他犯难,索性就跟他说:书生之见,大人何必当真?如今大人执掌齐国政事,只要大人发下令来,谁敢不听?再说大人功高盖世,智力无双,这样下求于民,大可不必,大人您太过谦了。
曹参立马痛斥了那个官员,他大声吼道:为官之道,处事之学,岂能仗势而为,以势逼人就范?势有尽头,人有贤愚,现在我若胡为放纵,他日势尽岂不遭人痛骂,自寻死路?我绝不会干这么蠢的事。
胶西有个隐士盖公,很有学问,研究黄老之术。曹参慕名派人带着厚礼迎请。盖公向曹参进言说:人在位上,大都想有一番作为,留下自己的印迹,大人以为呢?
曹参回答说:这是人的私心作怪,曹某不屑为之。
盖公连声叫好,然后道:人亡政消的事往往根植于此,结果其人势没立成,反遭人怨,百姓受害。大人有此见识,恕在下直言了。
盖公陈述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他劝曹参在此国家初创之时,不要擅行改革,使民众有所生息当为要务,如此顺应世情,方可达到治理天下之目的。
曹参叹服有加,厚待盖公,他任齐相九年,坚持依黄老之术处理国政,结果齐地安定,百姓受益颇多。
萧何死前推荐曹参为相,曹参接任后,所有的事情都不擅自变更,依然遵循萧何的章法。有人指责他平庸无才,他的好友也不止一次地劝说他:大人贵不可言,怎么甘心就这么让人无端指责呢?大人你墨守成规,没有一点自己的政治主张,也难怪别人怀疑大人你资质平庸、毫无才能。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大人若能运用权势,自建法度,尽显威仪,我看天下人谁还敢轻视大人你?
曹参置之一笑,只说:小人之言,我不会当真。我自有我的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
曹参任用郡国官吏时,只选那些老成持重的人担任,而对那些野心勃勃、极力追求个人名声的人一概弃之不用。有人说他不识贤才,曹参却回敬说:浮躁逞能之徒,必会自恃己能,干下祸国乱民之事,他们看似有才,实不知这才是治国之大害。一个人若只想揽权用势,他自不会谦逊待人,如此,人必厌之恨之,谁会真心服从他呢?一有祸乱,他自遭恶果不说,此乱由他而生,更不可原谅。
惠帝见曹参不理朝政,心中有气,只当他不为国尽力。
一天,惠帝对曹参的儿子发牢骚。曹参的儿子于是责怪了曹参,曹参打了儿子板子。第二天,惠帝埋怨曹参不该出手打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思。曹参于是诚恳地说:陛下的圣明比不上高皇帝,臣更比不上萧相国,高皇帝与萧相国费尽心力,治国的方略已经善之又善了,何必改动它呢?陛下只求天下大治,又何必强求臣弄势用权呢?惠帝听了,大喜过望,心疑尽去。曹参任相三年,去世之后仍被人广为赞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