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

如题所述

1、孙权劝曹操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
孙权认为支持曹操称帝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战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
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2、担心会给政敌和拥汉派一个舆论上的借口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
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为保自己晚年的声誉名节
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4、实权比虚名更重要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是写照。
5、年纪大了,将不久于人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曹操的唯才是举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曹操称帝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曹丕的威望不足以挟天子以令群臣,曹丕可以继:承魏王的爵位,但无法继承丞相的权力。不得不实行九品中正,以得到世家的支持。有了九品中正为前提,曹丕的称帝就能更好的保证世家的利益。
所以,原来反对曹操称帝的人变成的曹丕称帝的拥护者。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第2个回答  2020-10-21
这个问题先设定“曹操不敢称帝”是不对的。曹操不存在敢不敢称帝的问题,想要称帝的话,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
他之所以不称帝,是他以东汉的丞相自居。东汉王朝到这个时候,已经无法控制军阀割据的局面,曹操在汉王室危难之际,“挟天子以令诸侯”,目的是维护汉朝的统一局面。他本人并没有夺位的欲望,还告诫过他的孩子们不称帝。
曹丕一开始继承了曹操的遗愿,后来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而称帝:主观上,他有这个欲望,客观上,恢复汉朝已经无望。
第3个回答  2020-10-21
你好,因为曹操创业开始是用汉朝丞相的身份,打的旗号是还是“汉”,因此他手下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汉朝投奔曹操的,因此他假如突然篡位,那么这些人可能会不服气,这样会给刘备等可乘之机,因此他将一切基础打好以后,等到曹丕即位,曹丕和那些所谓的汉室忠臣没有任何情分,因此该打击就打击,时机到了该干就干了。
第4个回答  2020-10-21
就如朱元璋为啥也要“缓称王”。称王太早,会成为其他集团众矢之的。三国历史书上说,曹操如果称D再早。那孙刘两家多半就没失荆州那些事了。他们就会“友好”得协同作战,并力北伐!
曹丕时再为君。那时孙刘两家已经搞毛了。虽迫于形势再次联盟。但毕竟已经严重互伤。充其量只是不再互相攻)()击而已。已不可能再默契得配合对魏国作战了!这就是曹操不称D的大好处!
另:其他三国书上还说过,当时曹操年事已高,又患有重病。人都没几天活头了。从他个人来说,对从他开始建立新G()家。也兴趣不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