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有哪些对明代戏曲活动的记载?

如题所述

明张岱《陶庵梦忆》描述了当时戏曲活动的情况。如有关演员训练是“未教戏,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管、鼓吹、歌舞”,可见,戏曲演员的训练是相当全面的,既要学乐器懂音乐,还要学习歌舞,由于全面的素质训练,演员表演相当动人:“西施歌舞,对舞者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弱如秋药,女官内侍,执扇葆璇盖、金莲、宝炬、纨扇、宫灯。二十余人,光焰荧煌,锦绣纷迭,见者错愕。”文中所述,可能是明传奇《浣纱记》中西施歌舞场面。可见,戏曲中的舞蹈表演十分动人,女子舞蹈显示出传统舞蹈的风韵,如长袖旋绕,身肢柔软等,如果没有较好的形体训练,是难以达到的。另外,群众场面于旁陪衬,金莲宫灯,纨扇宝炬,营造出动人的气氛。

张岱还描述了当时的官僚阮大钺家庭戏班的演出情况:“阮圆海(阮大钺)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余在其家看《十错认》《摩尼珠》《燕子》三剧,其串架斗笋,插科打诨,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知其意味,知其指归,故咬嚼吞吐,寻味不尽。至于《十错认》之龙灯,之紫姑;《摩尼珠》之走解,之猴戏;《燕子》之飞燕,之舞象,之波斯进宝,纸扎装束,无不尽情刻画,故其出色也愈甚……”

从此段评介文字中我们可知:在三出戏曲中,各自都有舞蹈杂技等段落,《十错认》中有“龙灯”“紫姑”,《摩尼珠》中有“走解”“猴戏”,《燕子》中有“飞燕”“舞象”等。从名目中我们推知,“龙灯”“紫姑”可能是民间舞蹈;“走解”“猴戏”可能是模拟走兽的表演;“飞燕”可能是拟人化的燕舞。阮大铖为戏班讲剧情,讲情节,讲人物的“意色眼目”等等,让表演者“知其意味”“知其指归”。可见,当时戏曲表演很注重表演者举手投足,抬眼颔首与相关情节的完美结合,讲究韵味,力求“寻味不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