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历史、逻辑和抉择 读后感

如题所述

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作者: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总设计师、Cardiff University PHD)
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这一独特的制度,使得土 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断增值的信用来 源。不同于西方国家抵押税收发行市政债券的 做法,中国土地收益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售土地未来的增值(70年),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 次性投资融资。
改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真正改变历史的选择,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财政”就是 如此。从诞生到形成,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 计,甚至“土地财政”这一名词,也是后来才想 出来的。但正是这个来路不清、没人负责甚至 没有严格定义的“土地财政”,前所未有地改变 了中国城市的面貌,成为全球经济成功与问题 的根源。
“土地财政”是否可以持续?是否还能改进?还是必须全盘放弃?乃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由于“土地财政”被“房价”、“腐败”、“泡沫”等敏感的社会话题所绑架,摒弃“土地财政”,几乎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一边倒的共识。本应客观、专业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了指责“土地财政”的竞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1
B 答案解析: 政府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社会总供求,利用国家财力干预经济运行,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第2个回答  2017-09-21
土地财政与高房价没有必然联系

房价是各种因素决定的,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不是单一的地方政府的卖地行为造成的。例如,上海土地财政所占比重就相对较低,但是上海的房价依然很高,所以房价与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对于地方政府的卖地行为也要进行客观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转让土地,是必然之选。如果回归到计划经济时期的无偿行政划拨的使用方式,则可能会诱发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益低等种种问题,更加不可取。尤其是面对着市场上数量众多的开发商,如果直接划拨,无偿供房地产商使用,那么,在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不会降低房价,而只会增加房地产商的利润空间。

实际上,房价稳定,不大起大落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表现,说明房地产市场很兴旺。这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房价过快地上涨,超出了老百姓的购买力,则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利。那么如何实现房价的相对平稳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各方利益调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主体,都是站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发表各自的见解。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站在各自利益的角度发表看法,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不论是作为自然人、个人、居民,还是作为企业、单位、法人,都应该有一个社会责任,都不能一味地、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个人利益。这就要求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各方的共赢。

过分依赖土地财政,存在着比较高的风险

地方政府过于依赖房地产开发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存在着比较高的风险。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波动的,具有阶段性,不可能持续地高速增长。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楼市新政,调整房地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认为尽管楼市新政可能会使地方财政的收入受到影响,但是各地政府仍然要积极配合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能够仅着眼于本地的当前利益。

对于楼市新政可能对地方财政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应客观、全面的看待。我国目前各地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不同,有的依赖程度较大,有的则不然,对此不能一概而论。而且,我国当前各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主要被用于地方的经济投资上了,用于社会性的支出很少。因此,即使土地收入减少了,不会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对地方政府的投资产生一定的抑制性作用。不过,很多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是一些对当地发展不甚必要的、或者是过高标准的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少做一些,反而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基金预算收入,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