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中生古诗文尝试归纳30条

求初中生古诗文尝试归纳30条
分别要有时代,篇目,出处,作者(编者),备注 5部分
要30条
比如:
时代 篇目 出处 作者(编者) 备注
春秋 《关雎》 《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

要求以上这种形式的(不用排版也没关系)
要30条!!!
谢谢!!!
不是“尝试”!!!
是 “常识”!!!

  初中古诗文归纳
  中心思想:
  一、 表达作者雄心壮志:
  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5.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 表达对良辰美景的喜悦:
  1.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6.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7.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桃花源记》
  1 基础知识
  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 《爱莲说》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参考资料:http://mypage.zhyww.cn/page1.asp?pgid=13711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