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纪录片《伴》的下载地址啊!!!

如题所述

《伴》--湖北电视台拍摄 45分钟
住在湖南偏僻乡村的刘老太,自幼爱饲养畜禽,68岁那年(1997年)她从县里的集市上买了一头23斤的小猪饲养。谁知这头小猪第一年就长了800多斤,第二年又长到了1300多斤猪。大猪远近闻名了,刘老太也跟着出了名。慢慢地这头猪长到了2000多斤,刘老太更是喜不自尽。但是一连串的问题也出现了,大猪每天40多斤的饲料怎么解决?自己的身体还能盯得住吗?这么老的猪还能卖出去吗?到了2003年,大猪7岁,刘老太74岁,大猪每天还在吃,每天还在长,刘老太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人文化的纪录
--谈纪录片《伴》的创作过程
景高地 冷冶夫

在湖南偏远山区,有一个叫刘会云的老太太,自幼爱饲养家禽。68岁那年(1997年),她从县里的集市上买了一头23斤的小猪饲养。谁知这头小猪第一年就长了800多斤,第二年又长到了1300多斤猪。大猪远近闻名了,刘老太太也跟着出了名。慢慢地这头猪长到了2600多斤,刘老太更是喜不自尽。但是一连串的问题也出现了,大猪每天40多斤的饲料怎么解决?自己的身体还能盯得住吗?这么老的猪还能卖出去吗?到了2003年,大猪7岁,刘老太74岁,大猪每天还在吃,每天还在长,刘老太太陷入了深深的困境......这就是纪录片《伴》的故事梗概。发现这个题材完全是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笔者和北京广播学院的几个学生,正在湘西农村了解当地风俗。一天晚上(1999年夏天),当地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只有几分钟的讨论会,主题是:大家都来帮刘老太太卖大猪。当时猪的画面很少,我们从几个分切镜头里判断,这头猪有一千多斤。那么一头养了3年的"老"猪(又不是种猪),每天还要吃那么多东西,为什么不卖呢?这里一定有故事。于是我们自费租用了所有的应该使用的摄录设备,来到了湖南省慈利县......刘老太太儿孙满堂,家境不穷也不富。儿子和孙子在铁路上班,儿媳妇在家看重孙子,孙媳妇在广东打工,一家人过得满幸福。自从刘老太太养了这头大猪,矛盾便不断出现。儿子儿媳看妈妈70岁的人了,还要每天到十几里外的县中学和菜市场给大猪捡食物,于是便劝刘老太太把大猪卖掉算了。这时的刘老太太,已经不是初期养猪的感觉了,3年的朝夕相处,使她象饲养宠物一样,对大猪产生了"感情"。她给大猪订了一日三餐荤素搭配的食谱,还每个星期给这个庞然大物洗2次澡。大猪也是个聪明的"孩子":刘老太太喊它起床,它就起床;让它趴下,它就趴下。就连刘老太太从一里地以外往回走的声音,大猪都能听得到。
在刘老太太家生活拍摄了半个多月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刘老太太养大猪既不是为了卖钱,也不仅是为了乐趣,她是要找点事情做。这个老太太是一辈子长在农村的苦孩子,9岁起就开始干大田里的农活,14岁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年纪大了以后,她把每天有事情做,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于是,一头猪一喂就是7年......
《伴》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是从1999年开始的。如果用时间计算的话,拍摄时间不到五个月,可是用年度计算的话,跨度有五年了(每年去一次)。在这期间,我们坚持"发现"和"探索心灵"的原则,用摄象机镜头捕捉到了刘老太太:从养猪有点事干,到大猪成了她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后拖累了自己的身体,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表现手法上,我们不急功近利,尽量不用"听"的艺术,而是突出使用画面语言叙述故事。我们遵循了一个共识: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是发现的艺术,是画面语言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纪录片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记录,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观照。基于这点考虑,我们尽量使《伴》能够凸显人性的真善美,实现人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超越,并同时展现文化积淀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嬗变。实际上,一部人文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的生活史,也是其时代的社会史。纪录片创作者的使命,就是要把记录中的"人文"化理念贯穿节目的始终,使当今的纪录片能够在浮躁的时代面前凸显出人性的光辉,使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关怀各自归位。
创作《伴》的过程是,是对人的了解和尊重的过程,也是对刘老太太人格特点的展现。比如:笔者请刘老太太在餐馆吃饭时问她,"大猪如果能卖很多钱的话干什么用"?回答是先给自己买个水晶棺材,然后修这条路。如果还剩钱的话,就让那些吃不饱饭的人都到家里吃饭。就在刘老太太兴奋不已的时候,我们用跳跃试的蒙太奇手法,将刘老太74岁拄竹竿蹒跚在菜市场,给大猪捡食的画面切了进去,在配以竹竿点地的音响处理,真实而又艺术地对刘老太的人格和人性特点,做了多方位的呈现和梳理,从微观上展示了人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宏观上张扬了人文化主题的内涵。中国的"纪录片族",在创作人文纪录片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它的历史和人文价值。纪录片《伴》虽然关注的是整体社会的一个个体,记录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但每个个体相连就是一部长篇真实的人文历史。刘老太太养了7年的大猪,这中间有人讥讽,有人觉得好笑,有人无所谓,有人趋于认同和理解。这种多视角、多元化的主题开掘,使人文关怀呈现出丰富的个性色彩。景高地先生是湖北电视台的副台长,多年从事纪录片创作。我们拍摄《伴》的目的,还不仅仅是要在国际上取得个什么奖项,我们还想通过对人物纪录片思想内涵的着意开拓,探索人文化纪录片的价值取向,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休养和对民族文化了解的一次提升。这也许就是《伴》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深层启示 。

真实的力量
--谈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入选纪录片《伴》
李其芳
优秀的人文纪录片是开放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以及价值追求,展示人性,以实现时代价值和人文历史意义的统一。由景高地、冷冶夫任总编导的纪录片《伴》,正是这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观看《伴》的过程,是一个由欣赏到参与、由感动到深深震憾的过程。《伴》通过展示生活流程的不确定性、动态性,把最本质、最自然也最复杂的真实世界呈现出来。以忠实的纪录并有效传达来自人本身,来自生活和生命本身的情愫,体现了超越世俗的人文关怀。
《伴》是创作者对被摄对象的一种感悟,在优美的画面形象背后,渗透着无尽的人生悲怆、跋涉者苦涩的人生追求,使全片空灵而沉重。
一、真实与发现:客观现实和主体性参与融为一体
纪录片有一条拍摄原则:有选择地纪录现实生活中的原生态。纪实是不变的真理,而纪实并不是一味地"跟拍跟拍、再跟拍"。如何纪实,即"处理现实的方法"问题在《伴》中得到了清晰的回答:首先,坚持镜头的真实性、原生态原则,不惜用五年时间,去等真实的情节出现。国外的一位纪录片大师说:"纪录片的第一要素是时间。"即拍摄者在现场实际工作的时间。生活现实是散点的、平淡的,从中拣出有价值的现实生活片断需要大量时间,特别是要纪录出"故事和情节",就更需要一定的时间功底。如本片中捡剩饭喂猪、卖废品买发夹两个情节,真实自然的跟拍镜头毫无斧凿之处,生动的画面、朴实的人物活动场景,极具特色的人物语言都是原生态的记录。正如冷冶夫先生所说:紧贴时间观念,"等"来纪录片的真实,符合纪录片的创作规律。这是创作《伴》时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事实证明,这部片的成功正是对这种创作理念的肯定。其次,在原生态的现实洪流中创作者的主体性恰当渗透,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现实,并记录这种不平凡。纪录片的客观与真实,其实是创作者主观审视下的客观与真实,任何一种纪录片的创作都凝结着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对客观世界的美的褒扬与丑的批判,都寄托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纪录片的主体性是一个客观存在,充分尊重纪录片创作的主体性,回归其理性价值是创作观念的重大进步,更会带动创作实践的繁荣。《伴》就是这种创作观念指导下的优秀作品。记者采访的巧妙设置、有关过去的对话、同猪王拍照等恰当的主体性参与,展现了这种深层的真实,达到了本质真实的记录,并与全片浑然一体,成为不可割舍的精彩部分。采访的恰当运用,引导、深化了画面表达不出的想法、情绪,镶嵌在叙事整体中,可以说匠心独运,自成一格。与记录主体巧妙融为一体。
再次,作品《伴》是一种全程的发现。从记录刘老太的日常活动中,发现、展示其生活的中心是照顾大猪;从记录刘老太与儿媳及其他人的关系中展现老人的生存境地和孤寂心情,从连续五年的记录中发现大猪带给她的信念与压力,以及老人的内心情感转变。这是一种过的全新展示,张扬了发现的力量,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纪录片有时是行为的记录,有时是一种认识的记录,还可能是一种结果或判断的记录。
二、内容上故事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拓展了人文纪录片的广度和深度
《伴》在内容构思方面的显著特点就是故事性强。故事的叙述优美动人、自然朴素,以一个个精选细腻的情节连缀全片,紧凑丰实,信息量大,情感意韵饱满。了无痕迹地完成了对刘老太苦中作乐的生存理念的故事化叙述。例如,记录刘老太卖废品买发夹的情景,以平视的镜头展示了刘老太的节俭,在超市现代商业文明的背景下的刘老太,是那么的孤单和凄凉,又是那么的执着和勇敢,情节化的镜头的良好表达效果,往往是只可意会的,这也是对执着的创作者"等"的理念的一种回报吧。
刘老太从县中学捡剩饭回来,在小溪边清洗剩饭的情景,是该片故事性的典型镜头。优美的长镜头、隆隆驶来的火车、刘老太逆向走过、河边认真清洗、尤如为人准备。这种出人意料的画面对表达刘老太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精当、准确。夏夜里,点上蚊香、摇着扇子喂猪,在柔和的灯光下刘老太对猪的精心喂养洋溢着人性的光辉,而与猪的相互依赖似乎又超越了人性的范围,有了更新的境界和真义。感人的情节无需表白和解说,自身的感染力足以引领观众沉浸其中,与刘老太一同悲观沉浮。
而在《伴》的结尾部分刘老太的主动卖猪,使该片陡增了戏剧化色彩。其卖猪之坚决如同其六年如一日的喂猪决心,而行为背后是复杂的心境。74岁的刘老太终日操劳喂猪,已是体衰多病无力喂养,这时,其精心呵护的精神寄托变成了她生存的重负,这种冲突是无论如何也化解不了的。美好的幻想被现实所打碎,同时也打碎了刘老太的心,从理想的高处又跌回常理世俗。刘老太在经历了一次精神的登峰后又回归了现实人性的本真--脆弱的哭泣。
更为难得的是,《伴》在流畅的故事化的叙述中,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这是创作主体在纪实基础上对被摄客观现实所已存在的主旨的方向性预设的成功。形象思维的深刻是由理性思维的深刻所决定的,并以展示理性思维深刻性为归宿。因为思想性是人文纪录片的内在属性,反映在具体片目中是创作者的观点和理念,而这种观点和理念又来自于被摄的客观现实,所以思想性表达是否充分,自然是衡量人文片质量的重要依据。例如:以刘老太与记者在外吃饭的巧妙场景展开的对话,就很耐人寻味。记者问她大猪如果能卖很多钱的话干什么用,回答是买水晶棺材、管叫花子吃饭、修这条路。一个山区的农家老太太却有着如此宏大的目标,仍以"修桥铺路行善"作为人生要旨,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之深,传统思想的脉络可见一斑。
三、可视性:电视语言的综合运用
冷冶夫先生说:画面语言才是世界上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纪录片创作重视画面语言,是因为画面语言具有共通性,并非排斥解说词和现场采访,而是尽量减少纪录片中"听"的功能,毕竟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和直观性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视听作品,拍好镜头至关重要。《伴》在非虚构的前提下运用画面思维,以画面思维结构全片,用画面自身的内在结构、规律启承转合,观赏起来严谨流畅,令人耳目一新。在情感因素的运用把握上也有突出表现:刘老太是一个情感内敛而又幽默的人,这种人物形象使情感的力量更显突出,在几次情感流露中,我们深切领悟到了她的爱憎、苦乐和信念。情感在纪录片中的恰当表现并非易事,《伴》的选择运用恰到好处,真切感人。《伴》的画面美感是其可视性强的重要表现。真实记录生活并非不讲究画面构图,在最合适的场景拍摄真实一刻,以最佳的摄像视角洞悉美的生活,是《伴》摄像的成功之处:反复出现的铁路,静静的小河,温暖的灯光,超市背景的视觉冲击性画面,黎明中去县中学……好的镜头不胜枚举。长镜头所营造的幽深、孤寂,增强了本片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并深刻地体现了大猪作为老太太精神寄托、生命依赖的符号意义,形象阐释了刘老太的内在悲伤和人生价值取向。《伴》大量运用同期声,配合了人物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刘老太的方言口语也为《伴》增色不少,使之个性鲜明。音响效果处理十分精当,在表现氛围、烘托心境上有独特功能,尤其是刘老太74岁时拄竹杆蹒跚捡饭的音响处理,真实而又艺术,准确传达了创作者的情感取向。而片中音乐的特色:萧的音乐浑厚悠远暗合本片意境,也传达了创作者的情感。
一部人文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的生活史,也是其时代的社会史。《伴》是刘老太的生活史,整个记录中人文化理念贯穿全片,使《伴》在浮躁的时代面前凸显沉重的人性光辉。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关怀意图的各自归位,得到了形象的诠释和真实的彰显。
《伴》对人文思想的着意开拓增强了其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新的积淀作了探索性的记录。刘老太对大猪的情感以及周围人们对她的认同、理解,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不正记录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和人文环境的开放吗?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我们社会思想意识走向健康的一次大的跨跃和质的提升。这就是本片所带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0
我有,hiw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