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妻子是哪里人

听说是江南人,具体是哪里的?
请具体介绍一下她这个人。

苏州!
富商张吉友的三女儿,嫁给京派作家代表沈从文

视频介绍http://www.cctv.com/video/jianzheng/2007/06/jianzheng_300_20070621_2.shtml
——为纪念从文师百年冥诞和悼念兆和师母而作

2003年2月16日,同沈从文老师一生患难相依、甘苦与共的张兆和师母,以九十二岁高龄与世长辞了。前不久刚过了从文师百年冥诞,还没来得及与师母和虎雏师弟取得联系,噩耗即已传来,深感突兀,不觉悲从中来。我远在上海,不能到师母灵前亲致唁忱。写此小文,谨向最敬爱的老师和师母献上一瓣心香,略抒我这老门生的一缕哀思。

自1946年忝列师门,那三数年间,我一直是从文师府上的常客。当时两位师弟还小,师母整天忙于家务,看到我们这些熟面孔的学生,总是热情招呼。有时从文师不在家,由于熟不拘礼,师母也不特意招待,只嘱我们小坐,一任来人兀坐书房静候从文师回来。有一次我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女作家的短篇小说集(署的是笔名),以为是师母的大著,便冒昧地问了一声:“这是师母写的书吗?”师母笑答:“不是,我是从来不写东西的。”我曾面求从文师为我写一幅字,不久写就,嘱我去取。记得是春节刚过,我去拜年,那件条幅是师母当面交给我的。清楚记得下款是:“××年从文四十六寿”。从时间推算,当时是1948年。可惜这幅墨宝连同其他珍贵的文字材料都在“文革”中被“一网打尽”,“扫地出门”了。

1981年我到崇文门内新侨饭店旁边一座小楼上去谒见从文师,畅谈良久。临别时问候师母,从文师说:“你师母正在帮我看书稿校样,不要去打扰她了,我替你说一声吧。”后来从文师因病住进协和医院,我陪常风先生去探视,因时间不对我们不能上楼进病房,师母便下楼来向我们简单谈了一些从文师的身体近况。从文师出院后,我不想去打扰病人,只从荒芜先生和萧离兄那里不时了解老师的起居。及从文师病逝,我怀着悲恸而歉疚的心情到老师灵前致哀,并再三请师母保重身体。1998年夏秋之交,我把从金克木先生处取回的从文师名片(上有老师给金先生的亲笔信)寄给兆和师母,师母亲自回信,原文如下:小如同志:

收到您寄来的从文当年介绍同宾同志到武汉亲笔书写的章草名片,确实是富有史料价值的文献。我同龙朱、虎雏看了都非常高兴,十分感谢。

希望能早日看到您的文章。

此颂

撰安

兆和

一九九八·九·二十四

师母笔力遒劲,思路清晰,不像是年近九十高龄老人的手笔。师母还嘱虎雏师弟把金先生当年在印度时写给从文师的一封长信还给金先生,在金老逝世后,他的女儿曾找我辨识过原件上难认的字,并对沈师母深表感激。师母一生待人接物,不仅温蔼平易,而且总是那么细心周到。这样一位慈祥的老人如今竟离我们而去了。

眼前摆着的是十年前岳麓书社出版的廿卷本《沈从文别集》。这是兆和师母亲自策划并编订成书的。每本书前附有师母写的《总序》,说明编选这套书是从文师的遗愿。序文篇幅虽短,却充满了永不磨灭的一片真情,同时还表达了对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谁说兆和师母不能写文章呢!当年师母回答我的话,不过是谦虚之词。为了使从文师的遗著流芳千古,这套《别集》终于把《文集》所未收的《记丁玲》也选入了。这完全体现出师母肯从大处着眼,从爱护从文师出发,才做出如此决定。经过精选的这套《别集》虽非全豹,但其特点仍在于作品以类相从,使读者对从文师创作时的心路历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每册书前加上去的少量未发表过的遗作,更如画龙点睛,给人以深省反思的警示。在从文师逝世后的十几年里,兆和师母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从文师的未竟之业,并为搜求整理从文师散佚的遗著耗尽了心血。这才是真正的伉俪知己。如今两位老人又在泉下携手重逢,从文师如果知道这套《别集》是兆和师母用心血凝成的结晶,并永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遗泽,亦当感到欣慰,彼此相视而莞尔一笑吧!

2003年2月22日写于沪郊寓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6
张兆和 苏州
第2个回答  2008-02-15
苏州
第3个回答  2008-02-15
第4个回答  2008-02-15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姻缘

  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沈从文来自风景秀美的湘西。玲珑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凤凰小城赋予他柔顺多情的个性。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过三十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六部中长篇小说,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兆和的电报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
  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与沈从文订婚之后,张兆和为了和心爱的人靠得更紧,只身来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专心于写作的沈从文在生活上一塌糊涂,一次洗衣服时,兆和发现了一张揉碎了的当票。原来沈从文把兆和的一只戒指当了,却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这个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