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

如题所述

1.正常类: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客观证据表明不能按时足额支付本金、利息或收益。
2.关注类:虽然存在一些可能对合同履行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但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本金、利息或收益。
3.次级类别:债务人无法全额支付本金、利息或收入,或金融资产发生信用减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16

据中国银保监会官网,为促进商业银行准确评估信用风险,真实反映资产质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银保监会将根据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暂行办法》并适时发布。

一、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完善的风险分类制度是有效防控信用风险的前提。1998年,人民银行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1998〕151号),提出了五级分类概念。

二、2007年,原银监会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以下简称《指引》),进一步明确了五级分类监管要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的风险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风险分类实践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暴露出现行风险分类监管制度存在的不足。2017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审慎处理资产指引——关于不良暴露和监管容忍的定义》,明确了不良资产和重组资产的认定标准和分类要求,以增强全球银行业资产风险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和结果的可比性。借鉴国际最新要求并结合国内监管实践,制订并尽快发布实施《暂行办法》,以取代现行《指引》,对于推动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暂行办法》是对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取代;拓宽风险分类的金融资产范围,《暂行办法》将风险分类对象由贷款扩展至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金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贷款、债券和其他投资、同业资产、应收款项等。表外项目中承担信用风险的,应比照表内资产相关要求开展风险分类;

四、首次区分设定零售资产和非零售资产的风险分类标准。对非零售资产金融资产进行分类时,债务人在本行债务有5%以上分类为不良的,本行其他债务均应分类为不良。对于零售资产,考虑到业务种类差异、抵押担保等因素影响,银行也可以对单笔资产进行风险分类;

五、明确规定逾期天数。金融资产逾期后应至少归为关注类,逾期90天以上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270天以上应至少归为可疑类,逾期360天以上应归为损失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12-25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是为了对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和评估风险水平的一套规定。其根据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将风险分为优质资产、良好资产、一般资产和次级资产四个等级。
详细解释如下:
1. 优质资产:这种资产具有较低的违约风险,大多数是商业银行拥有的现金等流动性极高的金融资产。优质资产的风险较小,能够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2. 良好资产:这种资产的违约风险相对较低,但相比于优质资产略高一些。它包括商业银行对贷款和债券的债务人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所得到的较好的结果。
3. 一般资产:这种资产具有中等风险水平,违约风险较高。商业银行需要对这类资产进行更加谨慎的管理,以降低风险。一般资产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发放的某些较高风险的贷款和债券。
4. 次级资产:这种资产具有较高的违约风险,是商业银行资产中的较差部分。商业银行需要对次级资产进行特别关注和控制,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总结起来,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是根据风险水平将金融资产分为优质资产、良好资产、一般资产和次级资产四个等级。这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以保护其经营和发展的稳定性。
扩展资料:此外,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通常还有更细分的风险分类,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这些风险分类可以更具体地衡量和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程度,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以上是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的回答内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