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三观与认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认知。”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称“三观”。三观的形成决定因素包括认知能力。反过来,三观对认知能力又具有重要影响。认知能力的差距与遗传、环境、以及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相关。高手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书单,有目的性的学习,一般人看书很随性,拿到什么看什么。阅读的心智会刷新我们的认知,也可以大大的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看看下面案例,对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认知的差异。

一位老军人仰头,充满自豪的说:知道这飞机是从哪儿起飞的吗?就是在最近的那个机场。

那个机场,是我们修的。

哗,众人瞪大眼睛:这是个大项目,赚了多少钱?

老军人笑了:赚个毛线钱,这是老早时候的事了。那年月国家穷,我们当兵的,都怀一腔热血,矢志无私奉献。所以那个机场,完全是我们军人义务劳动修建的,一分钱也没有。而且是自愿出工,自带工具。正因为我们军人的无私付出,才有了千千万万的机场与公路,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虽然我们没有赚到钱,但这恰是我们的荣光与骄傲。

大家肃然起敬,纷纷鼓掌。

老军人羞涩的向大家敬礼,起身离开。

老军人走了,现场有个商人说话了:

我对于军人,是打心眼里尊敬的。只是感觉这事不完全对。

大家问:哪些地方不对?

商人说 :这事怎么说呢,什么叫国家穷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穷的国家,也比个人富吧?就算是当时没钱,事后也应该弥补吧?我也不是对义务劳动有看法,但是作为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不过的,莫过于规则,规则莫大于公平。国家正常的运行,不能总是要求别人单方面的付出奉献,而应该建立在公平交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商人离开后,一个道德学家起身说话:

刚才那个商人说的,不完全对。

我不是反对公平,也不是不支持规则。而是从社会总体的角度上来看,一个社会不能走入狭隘的交易误区。如果凡事都以冰冷的金钱来衡量,这世上还能剩下多少温暖?如果军人的无私付出,都得不到脑满肠肥的商人一句公正的评价,这意味着何等的伤害?如果无私奉献都换不来应有的尊敬,这个世界,又会变得多么的寒冷?

道德学家很谦和的站起,向大家致意退场。

道德学家走了,一个经济学者走了出来:

刚才那位道德学家说的,我很赞同。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一个机场从动工到修建完成,就创造出了财富的增加值,财富总量加大,国家所发行的货币,也相应的增加。

这增加的货币量,就有军人们义务修建的机场。

可是军人并没有拿到钱,事后也没有补偿。

那么问题来了:这钱谁拿去了?

经济学者说完,众人惊愕片刻,突然一起鼓掌。

经济学家招手致意,退场离开。

经济学家走后,又一个社会心理学家走出来:

刚才那位学人的讲话,我很赞同,很受启发。

但是,人类社会的构成,非止经济这一个维度。

很多事情,是很难交易化的。

价值是主观的,价格是估算的。如果凡事交易化,带来的结果,是合作者各自高估自己的贡献。是以有些家庭,恩爱夫妻成为怨偶,就是因为双方过于高估自己的付出。是以有些朋友,反目成为仇人,就是高估了自己在友情中的价值与作用。是以许多团队纠纷不断,就因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吃亏了。

因为这个报酬无法从庞大的经济总量中细筛出来,军人的付出如输入社会肌体的鲜血,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新建机场增发的那笔钱,汇入到货币总量之中,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钱包里。

现场寂静片刻,旋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大师脱帽致意,退场。

社会心理学大师退场,系统学家走出来:

一个社会,犹如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必须要有序良性的运行。

正如人的身体,内有心肝脾肾肺,外有口眼耳鼻舌。每个器官各司其职,但同时也都在消耗人体组织的能量。是以任何一个器官,必须要大小适度。小了固然不好,但如果太大,就会对其它器官造成挤压,反而妨碍人体健康。

但义务劳动之所以赢得尊重,就因为它与人体中的肝脏一样,被局限于有益的范围里。如果这个范围过大,正常的商业行为就会无端遭受指责。合法的交易,因而承受巨大道德压力。所以商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因为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理不适。这在如同人体肝脏过大,挤压到了其它器官。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军人,也需要商人。需要道德学家,也需要经济学者,同样需要社会心理学家。这就好比人体的五脏,大家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互尊重,相互扶助,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系统学家走了,一位认知学家走出来:

军人义务修建机场,是个事实。

这个事实构成了当事人生命的记忆,因此他引以为豪。

然后我们听到了商人的情绪,接下来听到了道德学家的立场。此二者相互对立,并因对方存在而存在。

然后我们见到了事件的经济维度,并引出了事件的社会心理维度。此二者仍是个对立体,构成新的认知层级。

由此我们知道,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第一反应是本能,第二反应是情绪,第三反应是立场,第四反应是利益,第五反应是兼顾他人的社会心理。第六反应,是认识到前五步并无高低优劣之别,而是一个完整认知的五个组成。

社会问题的讨论,也是如此。

当出现社会问题的讨论之时,你会清晰的看到五个层级:本能层、情绪层、立场层、利益层及社会心理层。

很少有人能够观察到系统认知层,除非你处于更高认知层级。

下愚莫揣上智,处于本能阶段的人,因其视野闭塞,会以为所有人都在这个层级。会震惊于不同观点的出现,认为对方脑子有病。

处于情绪层的人,蔑视只有本能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泥陷激烈的情绪。

处于立场层的,忧心忡忡,承受着隐恶扬善的焦虑。

处于利益层级的人,面对大量的本能公众、情绪公众及立场公众,有种众人皆蠢我独明智的飘然感,却不知自己陷入专业偏执。

处于社会心理认知层的,格局放得开,眼光看得远,却未意识到自己虽然看到了全局,但并未跳出全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大志向和伟大理想,在认知和三观之上,肯定会存在着不同。如果想要达到统一,那就要两个人都产生共鸣的节点,否则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他是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同时也有不同的高度,不要想着他一定能够懂你,因为这世上能懂你的人很少,而且大部分人和事、物都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

如果想要让一个人来认同你,和你站在一起。那你就没有必要和不同层次的人去争辩。因为争的多了,人会烦。争的激烈,会导致感情产生隔膜。理解你的人,你略微表达一下自己,他就明白了;不理解你的人,你磨破了嘴皮子,他依旧不把你当回事儿。道不同不相与谋,路不同不必同行。

你可知,苍鹰眷恋的是高空,麻雀喜欢的是枝头,当你和麻雀说:天空多么辽阔时,它却却和你说:枝头上是多么的安逸。鸡同鸭讲,争也白争!对牛弹琴,弹也白弹。答非所问,有意义去争辩吗?

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他从内心就不愿意从他的狭窄的世界走出来,你和他说外界是多么的美好他都会当成欺骗,认为你讲的都是天方夜谭。不同的世界,你和他争什么呢?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即便争过他,反而被人笑话,和“傻瓜”论短长,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所谓层次不同,不用争,不用盲目求谁的赞同,他不懂你,说再多也是白搭,与其和他争长论短,不如转身各自为安。人与太之间,想要长久相处,想要获得认同,我们能做的不是争,而是让。

让,彰显的是一个人的心胸,体现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气度和胸怀。让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云淡风轻!这个世界,谁也不用迎合谁,谁也不用讨好谁,两个人,三观一致才能走到一起,并且走得长远,三观不合,争论再多也不会同路。

其实有的时候,你的也不一定是对的,他的也不一定是错的。只是你们的生存环境不一样,你们从小到大走过的路不一样。何必相争?不一样的人,拥有不一样的心,对一件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不要总是想着争,也无需强求对方的认同。

他怎么想是他的事,做不到理解咱,咱也不去较真。懂你的人,自会把你善待,不懂你的,不必和他多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付出多少的努力!想拥有什么样的圈子,就先要提升自己!

你心中的目标就是你的整个世界,你的世界就是你的全部人生!不要总想着争,多多成就你自己,当你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不断成就自己,你定会遇到更多懂得你、理解你的人。

这个世上,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不同的心有不同的天空,不被理解的时候,不要气馁,问心无愧就好,坦坦荡荡就行。

请你永远不要和那些认知层次不同的人去争辩!挤不进去的圈子也不用强行融入。如果他人的话不堪入耳,就不去听;他人的事你看不惯,那就不去看。何必自寻烦恼?

人生太短,要经历的人,事,物太多,不要总是让自己在痛苦中挣扎。记得人心不同,多些换位思考和相互体谅彼此用包容之诚心去赢得人心,用快乐之态度去装点人生!  只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和意义而言,否则一切的努力就如同竹篮打水一场空,何必去在意那些与你无关的人和事儿呢?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解决好以上思想问题,就能顺利达到彼此沟通的目的了。

附:认知的九个层级

第一层级,最底端,只知好恶

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饿了就吃,不分场合,撑了就拉,不分地点。

这也是极端情绪化的一族,认知不足的困扰,让他们总是陷入到窘态,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比如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大风厂职工王文革,他是个受害者,股权被贪官和奸商合伙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干部陈岩石的脖子上,结果,王文革同志和贪官们一起入狱。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绪,所谓维权,多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情绪渲泄。

2

第二层级,默守成规

宁向东教授引导的孩子,就是处于这个认知层级上,这孩子根本就不明白,书本上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见识与认知。

之所以爹妈送你出国,不是让你读书,而是让你成人!

是让你认识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社会规律,并于不同社会的差异性中获得更具价值性的认知。

3

第三层级,认识到规矩的局限性

最守规矩的孩子,也是学校里最省心、懂事、听话的孩子,但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多半会遭遇挫折失败。

因为这类孩子只是因为恐惧而不敢乱说乱动,等到你知道许多所谓的规矩,不过是成年社会出于省心而承袭的惯性,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从这里,有条隐秘的贫富分界线,过于情绪化的人,默守陈规的人,满心恐惧的人,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必须继续上行,才能突破。

4

第四层级,明是非,知大体

学习规矩,乖巧听话,这是对幼儿的要求。

到了少年时代,孩子们的行动能力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话不能说,就是遵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哪怕这个价值观完全不对路子,但却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唯一体系。

所以这是个血性方刚,努力向世界证明自我的过程,但如果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就无法突破自我。

5

第五层级,认识到是非的局限性

这个阶段的人,知道了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得落伍淘汰。

这时候的人开始思考,开始行动,开始接受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从此不再固执,不再执拗,知道了每个人眼里的世界不同,知道每个人的认知与价值体系完全不同,从此变得温和起来,不发脾气不闹情绪,生存处境开始改变。

6

第六层级,认识到现实资源的有限性

什么叫现实资源的有限性?就好比我小时,在乡村里分红薯,红薯的数量有限,你多拿走一个,我这边就少了一个。

无论这些红薯怎么分配,都是绝对的不公平,按人口分,家里壮劳力多的人不干。

按劳动贡献来分,贫弱之家就有可能被饿到,人类社会的一切愤怒、冲突、怨气与对抗,都来源于资源的匮乏。

现代社会最匮乏的是注意力资源,权力与能力争夺稀缺的社会注意力,带给更多人极大的困扰。

在这里,有条不可见的生存线,处于这个层级的人士,是具有着一定生存能力的人。

在穷寒国度他们能够存活,在发达国家他们构成中产,在咱们这旯旮,他们是背负着沉重压力的社会中坚,吃饭不愁,钱也不缺。

就是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因为他们处于中间状态,心如飘萍,无根可依,那就继续往前走好啦。

7

第七层级,认识到人的发展性

什么叫人的发展性?就是你的选择和努力,可以改变你的环境与命运,比如说20年前的马云,那叫一个凄惨。

他到处求职找工作,和朋友一起报考警校,去了5个人,考取4个,只有马云没考取。

听说肯德基是个人就要,再和朋友们去肯德基应聘,去了23个人,肯德基收下22个,就是不要马云。

最后逼得马云自己开公司拉业务,结果,现在网上还疯传他拉业务时被人贬斥的视频。

再比如说范雨素,她的家境贫寒,12岁独闯海南,终未能改变命运之分毫。

但她从未放弃梦想,一边带女儿北京务工,一边学习写作,终至在44岁时迅速火爆。

还有更多的人,仍然在默默无闻的努力,他们不会再是马云,甚至未必会成为范雨素。

但,当她们走过漫长的人生路,回头再看,就会发现人生处境,已经大为改观。

所以这是一条经济自由线,明察趋势,敢于行动的人,总会遇到他们特有的机会。

我们的拦江书院有很多这样奇怪的人士,他们改善自我认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走出命运的低谷,获得展望未来的更好机会。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率先出场的是京城小官赵德汉,他家里藏着两个亿,可是却哭着说:我好好穷耶,真的穷怕了。

另一个反角祁同伟,也是穷乡僻壤出来的凤凰男,做了省公安厅厅长后,乡人络绎不绝求助。

结果遭人羞辱:你是不是想把你们村儿的那条野狗,弄到公安厅做警犬?

这两个角色,都是靠了权力成就,自身认知并没有跟上。

结果一个是有钱不敢花,另一个是有权不会用,易经称之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因此他们才会落入到人性的陷阱,沦为剧中的反角。

8

第八层级,是认识到万古不变的人性与社会规律

认识人性,说透了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心中的纠结与残缺,就是认识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苦伤。

认识到人在社会上的表现,充满了无尽的矛盾与困惑,认识到人之幼年的缺憾,会构成他终生走不出的陷阱。

这时候你对人再也不会有恨意,不会有怨言,因为你知道众生皆苦,终不过是庸人自扰。

9

第九层级,认识到人生的至高意义与价值

冲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机缘问鼎于智慧极峰,此时心境澄明,无苦无忧,洞穿了这个世界的本原,获知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是人类认知的又一个新起点,快乐无边的心灵自由,与以慈悲为感召的精神境界。

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从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每行进一步,都会有豁然开朗的通达感,每上升一层,都会获得无尽的心灵快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