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下雨是我人品不好”是谁说的?

如题所述

1. 求:关于“苏东坡”的文言文考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而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1.C 12.C 13.A 14. (1)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许”“为”“顾”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浑涵”“盖”“鲜” 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C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A闻者始哗不厌,厌:心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 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 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 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 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 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 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 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 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 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 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 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 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 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 3. 文言文阅读苏轼私识范仲淹的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 “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垂髫。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 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参考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 1.①京城 ②山东地方 ③私下、内心 ④死 ⑤已经 ⑥泪 ⑦大概 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 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 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4. 苏轼的买鸭捉兔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1原文昔有人将猎(1)而不识鹘(2),买一凫(3)而去。 原(4)上兔起,掷之使击(5),凫不能飞,投(6)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 至三四。凫忽蹒跚(7)而人语(8)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9),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10)?”其(11)人曰:“我谓尔(12)为鹘,可以猎兔耳。 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13)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14)得兔否?”2词语注释(1)将猎:将,将要。猎,打猎。 准备去打猎。(2)鹘:隼的旧称,一种凶猛的鸟。 (3)凫:野鸭。(4)原:原野。 (5)掷之使击:掷,投掷,抛掷,扔。把凫投放出让它袭击兔子。 (6)投:掉落。(7)蹒跚:形容走路困难的样子。 (8)人语:像人那样讲话。人,名词做状语。 (9)其分:是我的本分职责。其,指代鸭。 (10)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奈何,为什么。(11)其:那。 (12)谓尔:以为你。(13)以:用法同“而”。 (14)搦:按下,抑遏。这里指,“持握,捕捉”(15)昔人:前人,古人。 3译文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 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按住那兔子吗?”4古文简析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 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 这样反复了三四次,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捕捉到兔子,你竟然是鸭子啊?” 野鸭子举起脚掌给那个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文章刻画鸭子的形态,诙谐有趣,真切生动。用“蹒跚”一词来形容鸭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样子,既表现了鸭子的形体特征,又说明它不是捉兔子的材料。 并用鸭子拟人化的语言,来表现它不被合理使用,反吃投掷之苦的委屈和略带嗔怒的情绪。当鸭子知道猎人是因为不识凫鹘,不是存心要它吃苦,便又转嗔为喜,举起宽厚的掌子,说了句笑话。 作者通过鸭子的这些风趣幽默、令人发笑的语言,善意地讽刺了那个猎人。5寓意我们想要发挥一个人的作用,就必须要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 5. 关于苏东坡用文字谱曲的阅读题答案速速速速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东坡是位大人物。 要编写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也不能不为他列一个词条,因为他“酷好音乐,善鉴赏,能歌善舞,又能弹琴,终生与之为友,会作曲……”(见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446页)可惜的是,历来谈论东坡的多是从文学的角度,即便对他所作诗词,也很少触及真正的音乐问题。其实像他那些妙绝千古的长短句如《念奴娇》《水调歌头》《洞仙歌》等,假如人们能带着一副听音乐的耳朵去读的话,就会得到更加丰富微妙的享受。 有这种“音乐”可赏,原有的那支《念奴娇》曲牌亡佚与否就变得无所谓了。数一下那篇《赤壁怀古》所用的字,一百个还不到。 可是诵读(无论朗读还是默诵)起来,我们就像是听了一部“标题音乐”。好乐者想必有这样的体验:倾听一首言之有物而又声情并茂的交响音乐,会叫人忘了自己所处的时空,不知不觉便神游于乐中,听到曲终,恍然如历沧桑。 东坡这首词同样有此效应。它以如此经济的笔墨在接受者的思维中展演出了一代兴亡的黄粱大梦,胜过一部长篇大论的交响诗。 有谁曾谱写过这种高密度的交响音乐呢!真不可思议,它是以汉字为“音符”,仅仅调动了九十九个“音符”,便将你带进了“故国”,去“神游”了一趟。汉语那神奇的“音乐语感功能”值得语言学家和音乐家深入研究。 我辈凡人,汉语的使用者,能体验和享受,虽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三生有幸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史诗、史剧味的如椽之笔。别一版本作“浪声沉……”念起来有更沉重、浓烈的乐感。 到底优选哪一个?恐怕作者自己也沉吟难决。“乱石崩云,惊涛拍岸。” “崩”字、“拍”字都仿佛有实实在在的乐感。说它像管弦乐的鼓与钹的一击,则又将所触发的联想简单化了。 自惭对词学无知,这里不过乱谈一些直感,只想求证:坡翁知乐,他会作曲。有人嫌他“不受词律束缚”,不合规范。 我们倒宁愿他自铸伟辞,自度新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江东去》有了新声。 那是革命的浪漫乐人黎青主借东坡的词谱写的一首艺术歌曲。他用的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耳朵来说全新的音乐语言,还加了伴奏,用洋琴伴奏一千年前的宋词。 想当年,在守旧的词人、乐人听起来,其逆耳的程度,也许要比“学术派”眼中的白话新诗还要难以容忍吧?萧友梅盛赞青主此作大有李斯特的气派。钢琴大王也写过不少艺术歌曲。 海涅有一首诗,题为《卿似一枝花》,一时有好几位作曲家为之谱曲,李斯特的一篇最受人们称赏。联想起来,假如黄自、赵元任、刘雪庵等作曲家也以不同的风格为《大江东去》各谱一曲,岂不美哉!只用艺术歌曲来阐释,似乎还是辜负了这首“史诗”。 但是即便有了以它为“标题”的宏大的交响诗,也不能取代这首用“文字音符”谱制的“乐曲”。说坡翁“会作曲”,还有《秋江夜泊》为证。 这是一首七弦琴曲。听这首小品,凡是往昔在水乡乘过小船的,会引发亲切的回忆。 曲中有水声、船语,小船与风波的对话。夜半潮生,小舟随波俯仰,都凭舟中那个不眠之客的感觉来传递。 不难联想坡翁的宦途浮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无奈中的自在。对于所爱之乐,苏东坡并非只是闲情偶寄,自娱而已,他有自己的美学思维。 蔡仲德对他的音乐美学观有评价:“与白居易相近,有儒、道、释杂糅的色彩,又有保守而陈腐的倾向。”。 6. 【文言文阅读(12分)【思堂记】苏轼建安章质夫,筑室于公堂之西, 22、D(3分) 23、美恶(1分)(或答美事恶事或美恶之事),少思寡欲(1分)(或答隐者之言)24、“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或“思而后行”(2分)25、知行合一(三思后行、深思熟虑、处事稳重都算对)(1分);志行高洁(1分)。 意思对即可 26、苏轼的旷达,是指苏轼虽然面对曲折艰险的人生浮沉,从未消沉绝望,反而潇洒超脱、乐观开朗。(总评1分)如《前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子(引或述1分),表明作者试图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中,以求得精神的自由,充分表达了苏轼身处逆境之中坦然处之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分析1分)。 注:举例与说理切合,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强求举例与答案的一致;没有用原文语句,用介绍性、描述性语言亦可。 7.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1—5题 1 . C 哀,同情。 2 . D 连词,因( A 兼词,于之;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B 连词,于是,就:判断动词,是。 C 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指自己); 3 . B 名词动用( A 名词意动用法, C 形容词意动用法, D 动词使动用法); 4 . D (先叙事,后抒发感慨,不是夹叙夹议。) 5 .①这座山之所以能够使它的恩德常在,(只要百姓祈祷)就出现云彩下雨,从而取信于这里的百姓,原因估计大概就在这里哪。 ②苏轼我因此在神的面前感到惭愧,就写了《吁嗟》这首诗,来赠送给东武的百姓,让他们唱诗来祭祀神灵同时勉励官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29
1. 关于苏轼的为官的古文 千古风流话苏轼 苏轼,生于1037年,死于1101年,他的一生显赫又坎坷,大起又大落。1057年20岁的苏东坡中进士,得赴仕途。从此宦海沉浮,起落有声。曾先后被贬或被调至密州、徐州、湖州、汝州、常州、颍州、惠州、谵州等。如此的打击并没使他沉沦,他芒衣布鞋,躬耕荒野,筑房治屋,出没于荒郊阡陌,泛舟于月夜冷湖,纵情山水,放浪不羁。才高八斗、胸藏万卷的苏轼笑傲山水、寄情自然,那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旷达,显示的是宠辱不惊、特立独行的人生境界。 苏轼的一生创作颇丰,无论哪一方面都堪称大家,堪比宗师。散文方面,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提起古代政论散文,没人敢忽视《六国论》,若论游记,《石钟山记》、《后赤壁赋》均是情景兼备的美文佳作。在词的创作上他使词彻底摆脱了“艳科”这一传统外衣,成为唯一可以和唐诗分庭抗礼的古代文学样式,代表作《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至今仍家喻户晓。他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绘画方面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苏轼对医药、水利、饮食也有不可估量的贡献。毋庸置疑,苏轼是中华历史上难得的全才。 直到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依然争相从苏轼的身上汲取着营养。更为重要的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 天才苏轼,大才苏轼。 2. 求苏东坡为官行迹,图文皆可,谢谢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任官年表: 公元 中国纪年 官职 1061 嘉佑六年 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 1065 治平二年 在京判登闻股院 1066 治平三年 在京直史馆 1069 熙宁二年 在京直史馆判官告院 1070 熙宁三年 在京任监官告院 1071 熙宁四年 在京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以太 常 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 1075 熙宁八年 密州太守 1077 熙宁十年 徐州太守 1079 元丰二年 湖州太守 1080 元丰三年 贬黄州团练副使 1084 元丰七年 谪移汝州团练副使 1085 元丰八年 任朝奉郎,知登州,在京任礼部郎中 1086 元佑元年 在京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7 元佑二年 在京为翰林学士,复任侍读学士 1088 元佑三年 在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权知礼部贡举 1089 元佑四年 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1091 元佑七年 吏部尚书 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 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 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任礼部尚书 以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除兼侍读 元佑八年 1093 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定州 元佑九年 1094 贬宁远军节度使,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 1097 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元符三年 1100 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 3. 求:关于“苏东坡”的文言文考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而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1 、D (校:抄写) 2 、B (结构助词,的。 A 、表并列 / 表修饰; C 、表转折,却 / 表顺承,就; D 、凭借 / 相当于 “ 而 ” ,表修饰。) 3 、D ( A 、前一句说的是孔融的文品; B 、前一句说的是诸葛亮的文品; C 、两句说的都是人品。 ) 4 、A (不是反衬,是类比或烘托。) 参考译文: 孔融志向远大而论述高明,功绩没有流传于后世,然而他的英明伟岸豪放杰出的气度,自然而然地被当时的人效仿。 他所写的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情绪激昂,显出刚正有气节的男子风范。诸葛孔明不凭借文章立名,然而他揭示事物真相,使人事各得其宜的姿态,博习精通事物名称和实际的意义。 至于《出师表》语言简洁而表意完整,直接而不放肆,是真正伟大的言论,与《伊训》、《说命》相一致,不是秦汉以来那些以博取君王欢心为乐的人能够达到的。常常遗憾这两个人的文章,不能见到完整的。 现在我的先生张安道跟他们差不多吧。 呜呼,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 并非他们不擅长言语,政事文学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然而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平常所学、失去平日所坚持的志向,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是一介平民,但仪表堂堂已有三公辅相的声望。 从年轻时为官,到老了还没有回来,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心理认同后在发言。 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时代久远了,道义不复存在,即使是仁人志士,有的人也委屈自己以求为人所用。 只有张公凭借一往无前的气概,说着正大光明的话,说: “ 被任用就尽力去做,被舍弃就归隐藏身。 ” 向上不追求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虽然尊重他但不任用他,即使任用但不能穷尽他的才能。 向下不追求符合士大夫的心意,所以喜欢他的人少而讨厌他的人多。然而说到天下真正伟大的人,那就一定要将公道放在首位。 张公尽量发挥本性,领悟天命,本其自然,抒写出无法控制的情感主张,不是想凭借文章显名于世。然而从庆历以来直到元丰期间的四十余年,和皇帝讨论天下大事,多数出现在各种奏折中。 有时候被采纳,有时候不被采纳,但是(他的观点)都是从礼义出发,合乎人情,判断是非都一依据在前,成功失败都在事后得到验证。他的其他诗文,都清远雄丽,读文章的人能够想象到他的为人。 他的确和孔融、诸葛亮有相似之处啊。 我二十岁的那年,凭借弟子的身份在成都见到张公,张公一看见我,就把我当成国中才能出众的人对待。 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先生用了极大的精力来启发我、教诲我,然而我始终没有一点可以效仿张公的,只有找到他的文集,亲自抄写并藏在家中,而且议论了它大致的意思,以等待后世的君子来读它。 5. 苏轼的文言文 是“瓮算”么? 出 处: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东坡 诗注云,有一贫士家惟一瓮,夜则守之以寝。 一夕,心自惟念,苟得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而高车大盖无不备置。往来於怀,不觉欢适起舞,遂踏破瓮。 故今俗间指妄想者为瓮算。” 译 文:有一个穷人家,只有一只瓮,夜晚就守着它而睡。 一天夜里,心中自己思考,如果能富贵,应该用多少多少钱置办土地房屋,多少多少钱收养歌女,并且高大的车子车盖,没有不全部购置的。在心中想来想去,不觉快乐适意得手舞足蹈,结果就踏破了这只瓮。 因此现在民间指那些有妄想想入非非的人。称他为“瓮算”。 寓 意:此文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 6. 有没有关于苏轼的古文 《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