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物

如题所述

动物性食物可以为生存者提供更多的能量,因为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比淀粉和维生素更有救命的价值。

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应当受到保护;从法律的意义上讲,国家各等级的保护动物是不能成为我们的给养的。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人类为了维护生命而去采食一些生物量大、繁殖力强的非保护类动物还是允许的。

4.3.4.1 可食用的环节动物

1)蚯蚓。纵向划开体壁,洗净泥土,水煮、烧烤均可,但不要生食,因为有些蚯蚓体内有寄生虫。

2)沙蚕。一般生活在海边的潮间带或潮下带,筑有巢穴。吃法与蚯蚓相同。

4.3.4.2 可食用的贝类

包括陆生贝类和淡水贝类,具有低脂肪、高蛋白、味道好、适口性强等特点。包括:河蚌、圆田螺、海洋贝类等。

在海岛生存时,贝类和海藻完全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能量,如海红、文蛤、蛤蜊、香螺等。

4.3.4.3 可食用的甲壳食物

包括水蚤、虾类、钩虾、海洋甲壳动物等。

4.3.4.4 可食用的昆虫

1)蝗虫类。最好将其在盐水中浸泡10分钟,使其排泄掉消化道中的食物和粪便。然后掰掉大腿,穿成串进行烧烤食用,也可生食,如金龟子、天牛、龙虱等。

2)甲虫类。鞘翅目昆虫的统称。食用方法同蝗虫,但要去掉鞘翅。

3)白蚁。蛋白质含量极高,营养丰富,是补充体力的优质食品,可以直接食用。

4)其他可食昆虫。如螳螂、蝼蛄、蜻蜓、蚕蛾、蝉、大竹节虫、独角仙、大黄蜂等。

5)昆虫幼虫。不宜直接烧烤,可在石板或铁板上烧。如茧蜂、胡蜂、赤蚁、意大利蜂、刺蛾、粉蠹、地老虎、天蛾等。

4.3.4.5 鱼类食物

鱼类的营养十分丰富。有毒的鱼类很少,如豚。淡水鱼类几乎都可食用。野外食用以烧烤、水煮为主,关键时刻也可生食。

捕鱼方法有:①徒手抓鱼;②淘鱼;③呛鱼;④钓鱼;⑤迷宫;⑥鱼笼;⑦鱼叉;⑧刺网;等等。

4.3.4.6 可食用的两栖类。

如:蛙类及幼体、鲵类等。

4.3.4.7 可食用的爬行类。

如蜥蜴、蛇类等。

4.3.4.8 食用鸟类

鸟类食用的原则:鸟类是人类的朋友,许多鸟类是国家级保护鸟类,有些甚至是世界的稀有种类。绝不能随意捕杀。

可食用鸟类有:

1)山鹑。分布广,数量大,营养丰富。可扣捕、网捕、套捕、猎杀。

2)斑鸠。分布广,数量大,营养丰富,野外极常见,地面活动。

3)麻雀。野外十分常见。常见种类为树麻雀和家麻雀。

4)乌鸦。不易捕捉,宜猎杀。

5)山鸡。常见于山区。

捕捉鸟类的方法有:扣捕、钓捕、套捕、射杀等。

4.3.4.9 哺乳类动物

哺乳类中有许多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没有一定动物知识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贸然捕猎哺乳动物。

1)鼹鼠。运动迟缓,可徒手捕捉。剥皮、去内脏后,可水煮或烧烤。营养丰富,适口性好。

2)刺猬。生于田野、山林中,可徒手捕捉,但要防止刺伤。剥皮、去内脏后,可水煮或烧烤。营养丰富,味道中有腥臊味。

3)达乌尔黄鼠。生于草原、丘陵地带,数量大,分布广。对农作物有害。剥皮、去内脏后,可水煮或烧烤。携带细菌,食用必须高温处理。营养丰富,适口性好。

4)田鼠。喜欢居住在低湿多水的环境里,河边林地、稻田地里往往有大量分布,是我国的重要农林害鼠。可用套、夹捕捉,也可射杀。剥皮、去内脏后,可水煮或烧烤。携带细菌,食用必须高温处理。肉白嫩,营养丰富,适口性好。

5)麝鼠。喜欢生活在水生植物丰富的河流、池塘、水库、湖泊、水田、沟渠、沼泽等地。分布广,对水利设施有害。剥皮、去内脏后,可水煮或烧烤。无细菌,肉多而白嫩,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理想的野外给养食品。

6)花鼠。生活在山林、森林、丘陵、平原,分布十分广泛,数量大。活动敏捷,不易捕捉,但不够机灵,很容易设陷阱捕捉。剥皮、去内脏后,可水煮或烧烤。味美,肉少。

7)松鼠。生活在森林中。可用套、夹捕捉。剥皮、去内脏后,可水煮或烧烤。味道十分鲜美。

8)野兔。分布极其广泛,数量巨大,对山地植被有一定影响。可棒打、射杀、套捕、踩夹、陷阱等。含肉量大,味美。是野外生存最佳的蛋白质来源。

9)狍子。生活在山林、灌木丛、河谷,偶尔见于平原。徒手不易捕捉,可用计捕捉。狍子体大肉多,味道与马、鹿相似,是野外生存最佳的蛋白质来源。食用方法以水煮或烧烤为主,可解决多人的给养问题。

哺乳动物的捕捉方法有:

1)陷阱。注意:①做好标记,防止伤人。②陷阱应设置在动物的必经之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③根据动物的大小确定陷阱的深度和大小。④动物落入陷阱,要确定动物是否死亡或有无攻击性。⑤设置陷阱不要留下人的气味。⑥离开陷阱地时,必须将陷阱填平。⑦动物保护区内禁止设置陷阱。

2)套索。单套索、绊套索、弹力组合套索等。

3)射杀。注意伪装,包括视觉和气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