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中期侵入岩

如题所述

本期花岗岩在西天山出露总面积7689km2,占全区全部侵入岩36.2%,岩体产状以岩基为主,平面形态呈椭圆状、带状,长轴走向北西西,岩体多为复式岩体。按侵入围岩的新老关系可划分4个侵入期次。

1.海西中期第一期侵入花岗岩

本侵入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别珍套山—汗吉尕岛弧一带,在博罗科洛陆缘弧有少量分布,伊犁裂谷也有零星出露,出露面积为264km2。岩体规模差异悬殊,最大可达120km2,最小不足0.5km2。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中石炭统。早期有岩株状辉长岩侵入。主要岩性有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碱性花岗岩等。岩石化学参数特征表明,本侵入次花岗岩类大部分形成于还原环境的深成相(个别为浅成相),其分异总体上呈由弱到强的趋势。岩石中微量元素随着岩石酸碱度增加,Pb,Zn,Sn,Mo及稀有分散元素有增加的趋势。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中富集Cu,Pb,碱性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富集Sn,Pb,Mo和稀有分散元素,尤其富Sn和Nb(丁乾俊等,1990)。

2.海西中期第二期侵入花岗岩

本侵入期花岗岩类约30个岩体,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主要分布于博罗科洛陆缘弧,在伊犁裂谷及那拉提岛弧带亦有出露。岩体呈大的岩基和岩株状产出,长轴呈近东西向展布,出露面积约1800km2,多为复式岩体。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中石炭统,也有被海西中期第三期侵入岩体侵入。岩石化学特征参数表明,本期花岗岩形成环境多变、性质各异。但总体上有从中性向酸性、由富镁向富酸碱质、分异由弱到强的方向演化的趋势。岩体稀土元素总量偏高,轻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弱显著,稀土配分曲线均向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本侵入期花岗岩有利于Cu,Mo,Pb,Sn矿的形成,其中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有利于Cu,Mo矿形成(丁乾俊等,1990)。

表2-2 拉尔敦达坂南坡灰白色石榴子石黑云母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数据

3.海西中期第三期侵入花岗岩

本侵入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博罗科洛陆缘弧北缘,在伊犁裂谷、那拉提岛弧也有出露。主要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细粒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碱性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等。产状以岩基为主,部分为岩株,平面形态为不规则椭圆状或不规则哑铃状、条带状,其长轴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岩体侵入最老地层为上志留统博罗科洛组,最新地层为中石炭统东图津河组,它穿插海西中期第二期侵入花岗岩,并被第四期侵入和海西晚期第二期侵入花岗岩所穿入。按化学分析参数所示的形成环境及岩体性质变化较大。总体上看,随着岩体岩石化学成分由富铁镁质向富酸碱方向的演化,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明显增强。稀土分析表明,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Eu负异常弱—中等,稀土配分曲线均向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但重稀土分馏不明显。此外,由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Eu负异常逐渐加剧,显示岩浆分异作用增强。本侵入期花岗岩微量元素含量普遍低,不利于成矿(丁乾俊等,1990)。

4.海西中期第四期侵入花岗岩

本侵入期岩体分布于喀什河上游阿拉套山一带,岩体为肉红色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灰绿色中粒闪长岩和灰白色细粒二长花岗岩,呈岩株、岩枝、岩脉产出。岩石化学特征参数表明该岩石属钙碱系列,形成于半还原环境,结晶分异好(详见本章第四节)。

5.海西中期次火山岩

分布于科古琴山北坡的别珍套-汗吉尕早石炭世岛弧带上。在科古琴山南坡,岩体平面形态为不规则椭圆形,长轴北西西向,出露面积95km2。在该带的北部和东部侵入于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岩体呈不规则岩株状产出,为次霏细斑岩、次英安质流纹斑岩,向南相变为次花岗斑岩和次辉石闪长岩,北部局部相变为石英钠长斑岩。岩石均属钙碱性系列,结晶分异程度强弱各异。岩石微量元素分析对Sn,Mo成矿有利(丁乾俊等,1990)。在汗吉尕山达巴特有花岗斑岩、流纹斑岩、次火山岩侵入中、上泥盆统中,具斑岩型Cu,Mo矿化。本期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