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风俗简介

谁能够告诉我呢?谢谢拉!

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桥万人游,十六、十七梅菉头、梅岭、隔塘、瓦窑等地居民都装饰飘色、舞狮、舞龙、舞貔貅出游。

吴川婚嫁风俗:吴川的婚嫁,基本上按照《礼记·婚仪》规定的程式进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办起婚事来相当讲究。铺床、接车、拜堂、摆酒、新妇茶、三朝回门,这就是吴川人的婚嫁程式。现今时代改变了,人的婚烟观念也改变了,但这一程式不少地方仍被保留下来。

吴川素有“粤剧之乡”美称。每年,“两广”有40多个演出团体进入吴川,长年“潜伏”于城乡,尤以“春班”和“秋班”为盛,高峰时曾云集了60个剧团。逢上做“年例”的乡村,大戏往往一演就是好几天,最多时竟连演一个月,有时令到剧团“无戏可演”。因而,这里早就有“吴川养活了‘两广’粤剧团”之说。

扩展资料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缀镇合并了板桥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吴川

吴川市人民政府网-历史沿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黄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飘色)”,吴阳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广东省授予“诗词之乡”,还被世人们誉为“建筑之乡”、“粤剧之乡”、“中国月饼之乡”等。
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吴川飘色”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飘色】
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
【泥塑】
川庆赏元宵有制作泥塑展览的传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岳飞报国》等。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蜚声海内外。
【花桥】
花桥原是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在旧社会,人们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磨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相传至今,红男绿女相拥雀跃,热闹非凡。为安全起见,近年已改用通往江心岛的钢筋水泥大桥装饰,桥长数百米,宽约十一米,桥边摆满鲜花,插满彩旗,挂满名人书画,装上彩灯,甚是雄伟壮观。
第2个回答  2012-08-27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黄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飘色)”,吴阳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广东省授予“诗词之乡”,还被世人们誉为“建筑之乡”、“粤剧之乡”、“中国月饼之乡”等。
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吴川飘色”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飘色】
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
【泥塑】
川庆赏元宵有制作泥塑展览的传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岳飞报国》等。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蜚声海内外。
【花桥】
花桥原是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在旧社会,人们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磨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相传至今,红男绿女相拥雀跃,热闹非凡。为安全起见,近年已改用通往江心岛的钢筋水泥大桥装饰,桥长数百米,宽约十一米,桥边摆满鲜花,插满彩旗,挂满名人书画,装上彩灯,甚是雄伟壮观。

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