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县有哪些历史人物?

如题所述

何琨(1916~1948)又名岱泉、剑西,略阳城关人。擅书画,1930年略阳高等小学毕业,翌年秋,考入南郑县立职业学校。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为支部负责人之一。10月,组织同学驱逐南郑中学反动校长彭俊卿的学生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张海帆
张海帆(1915~1940)又名张鉴清,略阳城关人。早年在汉中联中和第五中学高中部读书,和中共地下党接触。1931年春,独赴南京金陵高中就读,因参与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后又考入上海大厦大学附属高中学习,在学校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张谔
张谔(1887~1953)字士如,略阳城关人,清代贡生。1910年在西安警官学堂学习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辛亥年秋,与西安师范学堂乡友康炳熙参加西安起义,同年底回到略阳,与其父张俊彦等人秘密串联,开展革命活动,并组织民团武装,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康炳熙
康炳熙(1874、1912)字朗轩,略阳金家河人。身材魁梧,性格刚直,长于口才,乡人尊称“康先生”。辛亥革命前夕,在西安师范学堂上学,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西安起义,1911年奉命回略阳筹划响应辛亥革命起义,组织民团武装,夺取清朝县衙政权。知县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张俊彦
张俊彦(1866~1912)字伯英,略阳城关人,清代贡生,同盟会会员。工书画,习武功,尤好读《孙子兵法》。1911年冬响应辛亥革命起义,在略阳筹划组织民团武装夺取仍在略阳执政的清朝政权,定次子张桐为总部联络员。利用城乡亲友,秘密串连,组织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刘次枫
刘次枫(1875-1961),原名宗向,略阳县金家河人。18岁始入私塾,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于陕西高等学堂。宣统元年(1909) 5月回汉中,被聘为汉南中学堂教员兼学监。宣统三年(1911),受省府委派到武昌、杭州考察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吕光
吕光(338年—399年),字世明,略阳(今甘肃天水秦安县)氐人,是吕婆楼之子。十六国时期后凉国建立者。吕光本为前秦将领。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淝水之战前夕,受天王苻坚之命征讨西域,降焉耆、破龟兹,威震西域,因此远方诸国皆来归附。吕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虞诩
虞诩,字升卿,东汉武平人,汉元初二年(115),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才,委其为武都太守。其间,主持“刊山导江”,疏通了沮(略阳)至下辨(成县)嘉陵江航道,发展了这一带的水运。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李翕
李翕,字伯都,东汉汉阳郡人。建宁三年,李翕任武都郡太守,整修道路,建宁四年(171)主持在徐家坪乡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兴修阁栈道,凿石架木,建析里桥,以济过往行人。建宁五年,阁栈道修通。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李虞卿
李虞卿宋至和元年(1054)冬,任利州路转运使、工部主客郎中,权知兴州事。因青泥岭旧路险峻,乃奏请新开白水路,自凤州河池驿至兴州长举驿,长五十余里,至和二年十二月竣工。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田克仁
田克仁南宋绍定(1228~1233)初,任沔州太守。自幼爱好书法,开禧年间(1205~1207)得《邮阁颂》旧墨本,反复临摹《郁阁颂》。任太守期间,恐原碑泯灭,于绍定三年五月,重刻《部阁颂》于灵岩寺崖壁。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曹友闻
曹友闻字允叔,宋代同庆栗亭人。宝庆二年(1226)授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后兼沔州驻扎、兼管关外四州安抚、权知沔州(今略阳县境)、节制兴元府屯戍军马。元兵入兴元,友闻疾奔鸡冠山隘,与弟友万俱战死。赐龙图阁学士。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吴玠
吴玠(1093~1139)字晋卿,陇干(今甘肃庄浪)人。建炎二年(1128)任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三年冬,镇压了史斌义军。四年(1130)为秦凤副总管。绍兴元年(1131)大败金人于和尚原,又击退于箭笤关。四年(1134)在仙人关率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吴璘
吴璘(1102~1167)字唐卿。绍兴四年与兄吴蚧战于仙人关,大败金兵。十四年,任利州西路安抚使治兴州,乾道三年(1167)五月,死于兴州,追封信王,谥武顺。·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史斌
史斌即《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宋江起义失败五年后,史斌再度起义,建炎元年(1127)七月率义军攻克兴州,登基称帝。后挥师东进,欲克兴元府,城中宋军坚守难克。乃率师入蜀,在剑门又为邵伯温所阻,又率兵进关中,入据长安,南宋朝野为之震动。三年( ……[详细]

略阳县地方名人:吴曦
吴曦(1161~1207)吴璘之孙,吴挺之子。宋绍熙四年(1193)五月,任武宁军承宣使,后因贿赂权相韩宅胄,得以任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后升任四川宣抚副使,仍知兴州。开禧二年(1206),为陕西、河东路(今山 ……[详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晋代的李特、李雄父子,建立了成汉政权
东晋的苻洪、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
吕 光 ,原前秦将领,后建立了凉国
——以上都是氐人,略阳县古代是氐人的聚居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19
略阳自西汉元鼎年间划定行政区域以来,至今已足2100余年。而华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的历史,则可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从有关史料得知,先秦之前,这里是氐羌两个北方游牧部族的聚居地。他们以狩猎垦荒放牧为生, 播谷炙肉,存亡续绝,逐渐强盛发展起来。到了西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南边陲,在益州 至武都设郡立县,并将大批氐人内迁长安,划定略阳属武都郡治下的沮县,为白马氐族之东境。三国时期,蜀汉 先主刘备在略阳置武兴都以扼守这一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塞,筑城甚固,周围五面余步,惟开西北一门,外 有仓垒,三面周匝。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氐族统治者杨茂搜据武兴,废沮县。南朝时改置“武兴藩王国”。 北魏又改称“东益州武兴郡”,下置“武兴县”、“长举县”、“鸣水县”,其故址分别在今略阳境内的黑河坝 乡、西淮坝乡、徐家坪镇明水坝村等处。西魏时,又改置东益州为“兴州”,武兴郡为“顺政郡”。隋废“兴州” 之称,只保留顺政郡。唐初,改顺政郡为“兴州”,并置顺政县。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移所辖长举县于 今城北65公里处的白水江镇长峰村。唐长庆元年(公元812年),废鸣水县,并入顺政县。南宋绍兴十四年(公 元1144年),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东路治兴元(今汉中),西路治兴州(今略阳)。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 年),吴曦据兴州降金,受封“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叛平,朝廷即改兴州为“沔州”。元初,以沔州 属“广元路”,稍后迁沔州治于铎水县(今勉县境内)。又废长举县,并入略阳,上属沔州,共为“兴元路” (今汉中)所辖。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阳改属新置的“宁羌州”,州又上属汉中府。明嘉靖三十 八年(公元1559年),略阳县被划出宁羌州,直属汉中府辖。此建置模式历经整个清代,相因未变。

累死了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