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人是谁啊?刚才在一个论坛看见很多人都在骂他。我不认识这人是谁。有人知道吗?

  杨锐

  基金经理肖华投身私募 杨锐接棒

  作者: 刘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07-04-07 15:23:08 【字体:大中 小】

  多少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

  当2006年12月30日,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发布更换基金经理公告,宣布肖华离职时,这则消息一度被淹没在牛市涨跌的喧闹声中。

  肖华,一个身上有着时代印记的人物离开公募,转投私募,背后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因素。

  而对于博时基金而言,如何看待肖华的离职?博时是否真如外界所言已成为基金业的“黄埔军校”,直面这些问题,博时基
  金副总裁李全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勇气。

  肖华自述离职内幕

  2003年,肖华管理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因重仓持有汽车股获利丰厚而为人瞩目。

  不过,随着2004年汽车股股价的大幅下挫,肖华的投资风格受到质疑,其坚持持有汽车股也被市场认为是“赌性太重”。

  2年痛苦煎熬后,2006年博时价值增长获得了104%的收益。

  肖华选择此时离开,可以算得上是“善始善终”,结局圆满。

  而博时价值增长2号基金即将在1月15日-18日实施“净值归一”,也被业界笑称是博时给肖华举行的告别仪式。

  肖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付出和回报的角度讲,和公募相比,私募机制更合理。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公司存在股权激励机制缺失的先天不足。

  “基金业其实不缺资本,很多基金公司的资本金都用不完。”作为依靠智力赚钱的行业,国外基金公司大多采用合伙制,依靠私人信誉经营和维护,相比之下,国内基金业开放程度还不够,在注册资本金、获得经营牌照以及管理层持股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障碍。

  实际上,不少基金经理对此都感同身受:在国内基金净值排名的压力下,公募基金经理要承担巨大的压力,若他们的业绩出色,自然会获得各方赞誉,一旦业绩下滑,各方责难纷至沓来。因此,基金业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基金经理的生存环境并不算太好。他们顶多算是个“打工仔”,业绩排名直接影响个人收益,基金投资出现短期化不足为奇。

  肖华认为,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理财市场正不断壮大。做私募,对他而言,“值得试一试”。他也坦言,和做公募相比,由于缺乏基金公司的品牌以及销售支持,在客户拓展方面会较为困难。

  杨锐的“两条路线”

  接替肖华出任博时价值增长以及博时2号基金经理的杨锐,是博时的“老人”,也是“海归”。

  1999年8月杨锐加盟博时基金任研究部策略分析师;2002年10月起兼任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经理助理,充当肖华的助手。

  杨锐是博时的重点培养对象: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杨锐由博时派往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做访问学者,其中有8个月在Alliance Bernstein的股票投资部门实习。这13个月,杨锐自称“混迹”于华尔街基金经理当中,还与麦基尔教授合著了,后者系美国规模排第二的先锋基金的董事,国际级投资大师。麦基尔著作畅销32年,被誉为西方金融界从业人员的“投资”。

  2006年5月,杨锐始担任博时平衡配置基金经理,主要负责基金的股票投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月9日,平衡配置净值增长率为38.8%,其中股票投资比例不超过60%。

  据了解,这与其在2006年4季度抓住了银行、地产和钢铁等行业,并在上涨过程中适当减持的操作策略直接相关。

  共 2 页 『下一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