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的学名?中国

如题所述

中文名称:儒艮
中文别名:海牛、“海马”、人鱼、美人鱼、南海牛
拉丁学名:Dugong dugon
物种命名人: Muller, 1776
英文名:Dugong

分类: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海牛目 (SIRENIA)
科:儒艮科 (Dugongidae)
属:儒艮属 (Dugong)
外形特征
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动物,与海牛目的其它动物如海牛的最大区别在于:海牛的尾部呈圆形,而儒艮尾部形状与海豚尾部相似。儒艮的头很大,头与身体的比例是海洋动物中最大的。嘴巨大而呈纵向,舌大,使其更利于进食海底植物而将沙子排除开。儒艮的气孔在头部顶端,平均15分钟换一次气。头部和背部皮肤坚硬、厚实。

儒艮的体型大而呈纺锤状,体长约2.4至2.7公尺,3公尺以上的个体相当少见,一般而言雌性的体型会比雄性大一点。皮肤光滑,外观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颜色较背部来得浅,体表毛发稀疏。颈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转动头部或点头。前肢短、呈鳍状,末端略圆而缺乏趾甲;胸鳍是幼儒艮主要的推进力来源,成年后则转变为以尾鳍为主。乳房1对,乳头位于前肢基部处。儒艮没有外耳壳,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鼻孔位于吻部顶端,周围有皮膜可在潜水时盖住鼻孔。宽而扁平的嘴位于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边的短须是进食时的重要工具。

儒艮有2对门齿,上、下颚各有3对前臼齿与3对臼齿,但所有牙齿不会同时存在,随着年龄增长,它们会失去第1对门齿、所有的前臼齿与第1对臼齿,剩余的两对臼齿则会终生成长。雄性的第2对门齿在12-15岁时会穿透上颚外露,但当闭上嘴时会被厚重的上唇盖住而看不见;雌性极少见到外露的门齿,但少数会保留至30岁左右。

儒艮的肺很大,从胸部一直延伸至肾脏附近,由水准的横隔膜将其与其他脏器分隔。支气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区域,细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软骨构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潜水时肺部是否会和鲸类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起来,它们的脂肪层厚度较薄,同时身体周边似乎不存在热逆流交换系统(heat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体末端的动脉与静脉紧邻以维持体热不散失的一种血管构造),这可能与它们栖息于温暖海域有关。胃的构造简单,大肠很大(达胃的两倍重),推测是纤维素的主要消化场所,长度达25公尺以上,相当于小肠两倍的长度。

基本资料:
出生时身长体重:1.15m、25-35kg
最大身长体重纪录:4.16m、1,016kg
寿命:73年
分布范围
儒艮为海生(偶尔会进入淡水流域)哺乳动物,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特别是有丰富海草生长的地区。虽然它们被认为栖息于浅海,但有时也会移动至较深的海域,约23公尺深。它们的分布范围并不连续,这可能与栖息地的合适度和人类活动有关。儒艮在印度洋的由非洲东岸开始,经红海、波斯湾、南非、马达加斯加往东至阿拉伯海与斯里兰卡,其中大部分地区的数量都很少。在太平洋地区包括了印尼、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东印度群岛,往北达台湾与日本的冲绳,往南则包括了澳洲南部以外的邻近海域。某些地区称它们为「海牛」(sea cow)、「海猪」(sea pig)、或「海骆驼」(sea camel)。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的广西沿海。广东和台湾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岛西部沿海如八所港亦有踪迹。
生活环境
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住温暖海洋,海水温度多在20℃以上。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
生活习性
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爱潜入30—40m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对海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对冷敏感,水温低于15℃,易染肺炎死去;水质差也易罹皮肤溃疡、内寄生虫等。

食性:儒艮仅摄食海床底部生长的植物,深度约在1到5公尺左右,以多种海生植物的根、茎、叶,与部分藻类等为食,常会吃掉整株植物。它们不会使用门牙来咬断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来摄食。有时它们会留下一条啃食过的痕迹,当退潮时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见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会进食,但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则多半在晚上觅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摄食上。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

喜成群活动,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虽然常单独行动,但也会组成6头左右的小群体,有时会达数百头以上。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生性害羞,只要稍稍惊吓,就会立即逃避。从不远离海岸。行动速度不快,一般每小时2海里左右,在逃跑时也不过5海里。一般每1至2分钟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时会潜水达8分钟以上。上浮时仅将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潜时会像海豚一般整个身体垂直旋转1圈。一般而言每天会游动25公里左右的距离。
叫声为持续的轧轧声或更高的尖锐声,类似海牛。已知鲨鱼、虎鲸与鳄鱼偶会捕食儒艮。
生长繁殖
儒艮的生殖行为与其他海牛目动物类似, 通常1只发情的雌性会吸引众多的雄性,它们彼此间会争斗以争取交配权。其交配过程曾有数次目击记录,首先为「跟随期」,此时一群雄儒艮会游在雌性身旁,而雌性会想办法逃开它们;接下来是一段激烈的活动,雄性会用尾鳍拍水、泼水并不断旋转;然后才开始交配,此时雄性会由下方抱住雌性,而其他雄性会彼此推挤并同时抱住雌性。

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有繁殖行为,妊娠期约为11至14个月,每三年怀胎一次,每胎产一仔,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约需7到8年。幼儒艮脆弱,皮肤很薄,常常夭折于鲨鱼口中。幼儒艮约3个月左右即开始摄食固体食物,但多半要到18个月大时才断奶,而母亲哺乳期间的进食量是平时的几倍。之后幼儒艮还会留在母亲身边数年。儒艮终年皆可生产,但似乎有季节性的高峰期。生殖间隔由2年半至7年不等。儒艮的平均寿命是78岁。

在哺乳期,儒艮会带着幼儒艮在浅海游弋,这时的成年儒艮乳头肿大,古代水手在光线不好的时候看到它,误认为是女人,便有了“美人鱼”的称呼。
种群现状
与海牛一样,儒艮族群量减少的主因也是人类活动的干扰。由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儒艮骨头推测,儒艮至少已被猎捕4,000年以上。儒艮全身都具有商业价值,除了肉可食用外,1头成年儒艮可提炼24至56公升的油,皮肤可制成皮革,而它们致密的骨头被当作象牙的替代品用於雕刻之用,不断的捕猎造成部分地区族群急剧地减少,例如在17至19世纪间,马达加斯加族群被大量捕杀以取得其肉。至今在它们大部分的栖地内仍不断遭到猎杀,有时还会在市场上公开贩卖。在澳洲,儒艮已被列为保育类动物,仅部分地区有原住民猎人的捕猎。除此之外,儒艮也常死於渔业拖网、海边保护游泳者的防鲨鱼网、捕海龟网与炸鱼等。它们也是原油污染的牺牲者,在1983年Nowrus号油轮於波斯湾翻覆事件,以及波斯湾战争期间的原油污染等都造成它们死亡率的明显提升。已知的天然威胁包括暴风雨、寄生虫与鲨鱼、虎鲸的捕食。

澳大利亚也许是目前族群量最多的地区,估计约有8,5000头,其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洲之间的托列斯海峡(Torres Strait)有超过2,4000头的儒艮生存;其他数量最多的地区在波斯湾,估计约有7,000头。
澳大利亚政府已经拆除了几个码头,并明令禁止污染物直接入海,捉住儒艮应立即放生。但儒艮的处境仍不乐观,数量减少可能导致因近亲交配而使得整个种群灭绝。

我国数量不明。我国儒艮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据渔民言,近年数量更趋减少,就广西等处过去常见的海区,目前也甚少见。50年代以前渔民视儒艮为“神异鱼类”从不捕捉,1958年后开始捕猎。1958—1962年间不完全统计捕捉了150头,1970年初至中期又捕捉40—50头,从此日益罕见。儒艮体大肉嫩,第一颈椎和牙齿等可作饰品,因而搁浅或误捕后也被杀死。北部湾儒艮资源本来就不多,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广西合浦渔民和海南渔民分别在沿岸组织围捕,年获数十头,80年代仍有乱炸滥捕现象,严重破坏了资源。
1992年,中国设立了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50平方公里,区内水质良好,水下有众多潮流脊与潮流深槽及潮间浅滩,海草蘩茂,生境适宜,是我国儒良活动的密集区域。近年合浦沙田镇居民曾看到儒艮。
保护价值
儒艮的名字是由马来语直接音译而来的,也有人称它为“南海牛”。它与陆地上的亚洲象有着共同的祖先,后来进入海洋,依旧保持食草的习性,已有2500万年的海洋生存史,是珍稀海洋哺乳动物,也是我国43种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之一,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动物分类等极具参考价值。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把儒艮称之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动物”。他说:“对儒艮的保护必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及保护,必将影响我们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保护级别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皮书濒危等级: 濒危(E)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2
儒艮
儒艮俗称美人鱼,是世界性珍贵兽类,人们极少见到
别名 人鱼
学名 Dugong dugong
英文名 dugong
儒艮科 Dugongidae
分布 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曾遭到严重捕杀,资源受到破坏,亟待加强保护。
其实,美人鱼并不美,它就是生活在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等省沿海一带的一种海兽,叫儒艮。这个名字是由马来语直译过来的,也有人称它为“南海牛”。除我国外,在印度洋、太平洋周围的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它生活的足迹。
儒艮不仅形象不美,而且还很丑陋。它的体型像一只巨大的纺棰,有3米多长,400多千克重,身大头小尾巴像月牙。最难看的是它那像耗子一样的眼清,鼻孔顶在头上,耳朵无耳沿,两颗獠牙从厚嘴唇边露出,样子十分难看。皮色灰白,身上长着稀稀拉拉的硬刺,实在算不上什么美,但说它是美人鱼,是因为它在生活习性上有和人类相近的地方,就是幻儒艮都是吸吮妈妈的乳计成长;儒艮的体型也确有点像女人的地方,它通化了的前肢?D?D胸鳍旁边长着一对较为丰满的乳房,其位置与人类非常相似。所以在它偶尔腾流而起,露出上半身出现在海面上时,真有点妇人模样。
儒艮生活中不挑食,大都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纤维的灯心草、禾草类为食,但凡水生植物名基本上都能吃,它的食量较大,每天要消耗45千克以上的水生植物,所以它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用在摄食上。儒艮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回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这就是它所以叫“海丰”的原因。它行动迟缓,虽然常年生活在海中,但水下功夫非常一般,游泳速度只不过每小的2海里左右,即便是在被敌人逼赶时,逃跑的速度也超不过5海里。正因为它能吃但又不愿动,所以养得体胖膘肥,常常成了逐利者的捕杀对象。儒艮体色灰白,体胖膘肥,油可入药,肉味鲜美,皮可制革。正因为如此,所以屡遭人类杀戮,如不严加保护,它们就有灭顶之灾。因此,儒艮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怀特教授可谓一名名副其实的“美人鱼博士”。他不辞劳苦,整日与美人鱼打交道,精心研究美人鱼的习性和生活,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美人鱼材料。仅最近5年,经怀特博士救助的受伤美人鱼就达450头。
美人鱼学名儒艮。美人鱼喂奶时以其粗壮的手拥抱着孩子,头部和胸脯全部露出水面,酷似在水中游泳的人,故有“美人鱼”之美称。事实上,美人鱼与人为善,尽管身材魁梧,但其性情十分温善,与任何生物包括人类都友好相处。美人鱼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在北美洲主要安居在墨西哥海湾佛罗里达半岛沿岸。就是在这个美人鱼世世代代生活的海湾,由于近10年来半岛的开发,人口骤增,工业污染,使美人鱼正面临濒危的境地。
儒艮性情安静,行动缓慢,白天总似昏昏欲睡,饱食以后大部时间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 伏于岩礁等处,消磨时光。苍灰色的体色使它不易被发现。它喜生活于近岸浅海,从不到大洋深海中冒险。每当傍晚或黎明便到处觅食,大口吃着海藻或其他海草。每天要吃几十公斤,食量很大。它是靠臼齿磨碎食物,而不是像牛那样的反刍动物。
儒艮生儿育女也离不开水。儒目的孕期可能为一年。刚出生的小儒艮尾巴向前蜷曲,游泳力弱,母兽常把它托出水面吸入第一口气。儒艮的乳腺位于胸部鳍肢之间,与人的乳房位置相似,这或许是称其美人鱼的最大原因。甚至有人说它是用前肢抱仔半身露出水外喂奶,其状若人。其实它是水平地浮在水面,身体略侧,小儒目与母体斜成一个角度,口吸在乳头上吃奶。

儒艮喜生活于温暖水域,水温低于15℃时它就容易患肺炎死去,所以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沿海较常见。其他几种海牛也多生活在较温暖的水域。
儒艮(包括其他海牛)的皮可以制革,肉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胜似牛肉。油是贵重的药材,与鳕鱼肝相似,肺病患者或体弱者服用,疗效颇佳。齿和骨可以作象牙雕刻的代用品。儒艮全身都是宝,所以被捕颇多,濒临灭绝,需加保护。
第2个回答  2008-02-22
海牛学名儒艮 它其实是一重很丑的生物,因为母海牛在抱这小海牛时的动做很象人在抱孩子,所以有人看到后就说他看到海里有人,经过长期的传说就成了现在说的美 人鱼 儒艮俗称美人鱼,是世界性珍贵兽类,人们极少见到 别名 人鱼 学名 Dugong dugong 英文名 dugong 儒艮科 Dugongidae 分布 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
第3个回答  2008-02-22
儒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2-22
儒艮身长约三米(公尺)。体重约400千克,比海牛小一些。肤色与人类相似(黄褐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