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舆地】以关之名——那些以险关为参照物的历史地名

如题所述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一种地名命名方式独特,即“关某”,它们以险关为象征,跨越时空,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继【读史舆地】系列的《以河之名——那些以黄河为参照物的历史地名》后,寒鲲在此探索更为丰富的视角——险关地名的流变与地理意义。让我们一起揭开那些历史地名背后的深意,这些地名如繁星点点,串联起华夏大地的沧桑与辉煌。(下图展示了本文将要涉及的关键关隘)



“关中”这个名称,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原指函谷关、崤山以西的区域,关中的“关”原指函谷关。它与“关外”形成对比,象征着秦地的核心区域,相当于今天的“关内”概念。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揭示了“关中”地位的重要性。其名称的形成有三个关键因素:



    战国时期,各国以首都为中央,故“中”常指国都所在。
    “关中”早期并未包括散关、萧关等,而这些关隘在先秦时期并未被广泛提及。
    “中”字本身也含有“中心”之意,如“水中”、“空中”,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中心地位。



汉代以后,随着西北边疆的战事,萧关和诸散关相继设立,与函谷关、武关并称,使“关中”一词的含义逐渐与“天府”、“雍”等概念融合,象征着四面环山的稳固之地。




然而,函谷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变化,新安的函谷关偏离了原有的战略要冲,加上黄河淤积,潼关逐渐取代了函谷关的地位,成为新的东界标志,从此关中的地理范围发生了重要转变。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兴起,“关中”不再严格以四关为界,而是涵盖了渭河谷地的广大区域,从汧渭交汇到黄河入海口,地域之广远超于古时。同时,“关西”、“关东”等称谓也随之演变,反映了历史时期中心地带和边疆区域的变迁。





“关西”在秦汉之后,成为函谷关以西的统称,反映了长安与洛阳两个都城的影响力变化。而“关东”则随着历史的推进,从最初的函谷关以东扩展到整个黄淮海平原,再到明清时期的东北地区,地理意义不断演变。




在关右、关左的称呼中,古人以方位来区分东西,关右更侧重关中平原,而关左则相对模糊。关南、关内的称呼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区,如宋辽对峙时期的燕云十六州,明清时期的长城沿线地区。




“剑南”和“雁北”则是以险关命名的地区,剑门关南侧的蜀中地区和雁门关北侧的大同、朔州,各自在历史时期扮演着独特角色。




通过“以关之名”和“以河之名”的地名研究,我们不仅能深入了解历史地理,还能提升读史的直观性和深度。想更深入地探索地图在读史中的应用,不妨关注寒鲲的【读史舆地】系列,如“晋省的表里山河与关津陉口”、“地名‘太原’的变迁盈缩”等文章,以及9月27日的现场讲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