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毓垣是谁的后代?

爱新觉罗·毓垣是谁的后代?

恭亲王奕忻的后裔

1930年,毓垣生于恭王府。他在恭王府里生活了8年,1937年迁出。

他早年学三弦,是一帮太监教的。特别是恭王府内的太监罗得福,懂得很多曲目,弹得一手好三弦,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在三弦艺术上,对他教益最深的,是门先张松山。"门先",就是允许进王府与王府子弟合乐,传授技艺,具有较高水平的民间盲艺人。张松山气质很好,传统音乐功底深厚,技艺娴熟。他左手按弦有力,敏捷多变化,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右手拨弦,"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他学的三弦,主要是保存在宫廷和各王府内的弦索乐套曲,就是清代文人荣斋于814年编撰的《弦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

三弦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现存的三弦传统音乐,是以曲艺伴奏音乐、民间曲牌、民间小曲为主。但是,三弦没有像琵琶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古琴的《流水》、《梅花三弄》那样结构严谨、音乐完整的乐瞌流传下来。为了追寻这样的遗作,从983年开始,中央音乐学院的谈龙建女士,对荣斋的《弦索备考》进行了系统研究。艺术顾问曹安和向她介绍说,这些套曲几百年前十分流行,如今世上只有毓垣会演奏。早在1963年,曹安和与杨大钧请他到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教过三弦。1986年夏,谈龙建与他~道,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十三套曲中的《合欢令》、 《变音板》、 《平韵串》、《海青》、 《普庵咒》和《将军令》六个套蓝。音乐界的权威人士认为,这些套曲的挖掘,为三弦演奏艺术提供了新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段,改变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仅以曲艺三弦为主要传统的现状,在当代三弦演奏艺术领域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件事,使毓垣感到十分欣慰。

除了弦演奏,他还擅长绘画、书法,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7
末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毓麒,生于光绪二十六年三月(1900年4月),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6月)袭和硕怡亲王爵,时年两周岁。他出生的这一年是二十世纪即将开始的一年,是中国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爆发了庚子事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步入了它关内二百六十八年统治的尾声阶段。他于民国三十七年九月(1948年10月)去世,一生仅活了四十八岁。他去世的这一年是蒋介石行将结其束大陆统治的一年!

怡亲王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之一。

自顺治入主中原以来经康雍乾三朝,形成了相对稳定宗室封爵制度。其爵位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勒、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不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个级别。所谓“和硕”、“多罗”、“固山”,分别为“一方”、“一角”、“旗属”之意。所谓“入八分”是指表示其显赫身份的八种外部标帜。“不入八分”则没有这些标帜,不属于京差,也不必在京居住。宗室爵位每传一代就要自动降低一级。如亲王死了,其子降爵位为郡王,其孙降爵位为贝勒等。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留王爷爵位的称作铁帽子王。清朝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分别是礼、睿、豫、郑、庄、肃、怡、恭、醇、庆十个亲王以及顺承、克勤两个郡王。

怡亲王世袭罔替共八代十三人。
第2个回答  2015-10-01
爱新觉罗·允祥,玄烨第十三子,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弟兄间,惟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密。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730年),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二十二子),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胤禛继位,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死后令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第3个回答  2010-01-17
恭亲王奕诉的曾孙,1930年,生于恭王府。他在恭王府里生活了8年,1937年迁出。
第4个回答  2010-01-19
门上高悬“桂公府”大匾,由爱新觉罗·毓垣所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