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子之乡详细介绍

如题所述

孔于是中国古代一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的伟大思想家、*家、教育家,杰出的世界文化巨人。他所创立的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中国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十九世纪,孔子思想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也产生很大影响。为了表达对他的推崇和对儒家思想的尊奉,在他的故乡曲阜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孔庙、孔林、孔府。它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孔子去世的次年(公元前478年),故居就被改作庙宇,陈放他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人们按时进行祭祀。汉代时,祭祀孔子列入国家祀典,孔庙由国家进行维修。经多次扩建,唐代己初具规模,有庙门、正殿、两庑、寝殿等建筑。宋天禧五年(1021年)扩大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殿庭廊庑316间。金明昌五年(1194年)重修,厅堂簧舍门庑增至400余间。明代经永乐、成化、弘治三朝扩建,奠定了现有规模。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位于曲阜城北一公里处的泅河南岸,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于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汉代以来,孔子墓地一直受到国家保护,规模不断扩大,明代扩至120000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扩至2000000平方米,并建围墙8公里。孔府是孔子嫡长孙的衙署,位于孔庙的东侧。历代王朝尊崇孔子的同时,泽及后代,对其嫡长孙屡加赐官晋爵。公元前195年,九代孙孔腾被封为奉祀君以奉祀孔子,以后代代沿袭。宋至和二年(1055年)四十六代孙被被改封为衍圣公,一直延续到七十七代,成为中国历史最久的贵族世家(见附表6)。孔子嫡长孙一直依庙而居,明洪武十年(1377年)创建独立的衍圣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扩建。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560余间,占地70000多平方米。孔子逝世虽然已经2400多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发挥着作用。孔庙、孔林、孔府是2400多年来尊孔崇儒的结果,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国-家、思想家、社会学家以及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瞻仰。(二) 概 况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发展;5000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10余万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的活文物。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器最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重要价值。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孔庙、孔林、孔府既是中国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征和标志,也是研究中国 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孔庙】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 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左有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 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于思想的深 奥。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 既喻示出孔于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 西两民,分别长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孔庙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古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点,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长度依次递增,六铺作里跳减二铺,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外观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庑围绕的组合方式是宋金时期常用的封闭式祠庙形制少见的遗例。大成殿、寝殿、奎文阉、杏坛、大成门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结构,也是比较少见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细部做法灵活,根据需要,每间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长不一,甚至为了弥补视觉上的空缺感,将厢栱、万栱、瓜栱加长,使同一建筑物相邻两间斗栱的栱长不一,同一柱头科两边栱长悬殊,这是孔庙建筑的独特做法。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书体有真草隶篆,是研究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礼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张猛龙碑、贾使君碑是魏体的楷模。此外还有孙师范、米芾、党怀英、赵孟 、张起岩、李东阳、董其昌、翁方钢等人的法书,元好问、郭子敬等人的题名,孔继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等。孔庙碑刻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孔庙著名的石刻艺术品有汉画像石、明清雕镌石柱和明刻圣迹图等。汉画像石有90余块,题材丰富广泛,既有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录,也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样,有线刻、有浮雕,线刻有减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线地;浮雕有深有浅,有光面,有糙面。风格或严谨精细,或豪放粗犷,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明清雕镑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减地平镌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减地平镌图案多为小幅云龙、凤凰牡丹,清雍正七年刻,崇圣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构图优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遗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龙柱;大成殴前檐十柱,每柱高达六米,最为高大,崇圣祠二柱龙姿矫健,云形活泼,水平最高。另外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的浅浮雕云龙石陛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圣迹因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据孔庙宋金木刻增补而成,由曲阜儒学生员毛凤翼汇校、扬州杨芝作画、苏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迹,是我国较早的大型连环画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旋毁旋修,从未废弃,在国家的保护下,由孔于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埒的庞大建筑群,延时之久,记载之丰,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孔林】孔林的总体布局虽然不 是一时形成的,但布局很成功。林门以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北城门相连,神道平直如矢,两侧桧柏夹侍,庄严肃穆。进入大林门,高大的围墙将大林门与二林门之间围成一个封闭的纵深空间,挺拔的桧柏,夹峙的红墙间辟出一条狭长的甫道,将人的视线引向高耸的二门城楼。过二林门,古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为之一爽。折而向西,过洙水桥;沿轴线前行,登墓门,穿甬道,过享殿,入墓园,一代伟人长眠在抔土之中。使人倍感亲切,低回徘徊,不忍离去。孔林面积200万平方米,林内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仪成群,古木参天。有孔子以来历代子孙墓葬十余万座,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地面上还有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代墓碑和谒陵题记刻石等4000余块,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仪近千件。为表彰儒家思想、满足祭祀需要,还建有门、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孔林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所居统治地位的产物。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孔府】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嫡孙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格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建筑也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下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孔府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东学、西学,供处理公务、会客之用,是对外活动的场所,后寝部分有内宅、花厅、一贯堂、是家族生活的场所。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排列井然有序。建筑群设计遵循礼教与宗法原则,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物有主次、有次序地进行排列。建筑群中贯轴线,左右对称,成三路布局。中路为孔氏宗子衍圣公所后,东路一贯堂为次子所居,居中为尊。体现了宗子的尊贵地位和宗子与非宗子等级与地位的差别。中路官衙、内宅界限分明,体现了男女授受不亲,内处有别。轴线上。正房与厢房,中门与边门,体现了主人与下人的尊卑差别。建筑物的名字也打着儒家思想的印记,“一贯堂”、“忠恕堂”、“安怀堂”等既赞扬孔子的忠怨思想和使人安乐的-理想,又显示孔子嫡孙努力仿效的决心,“东学”、“西学”,既赞扬孔子创学设教的功绩,又表明孔子嫡孙继承诗礼传家、好学重教传统的态度。孔府建筑原有170多座,560余间,现存152座,480间,其中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门、前上房、迎恩门、家庙等是明代建筑,其他均为清。代建筑。古建筑面积现存12740平方米。  孔府保存许多珍贵的文物,历代封建皇帝为显示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孔子嫡孙的优渥,不断给以赏赐。帝后墨宝,御制诗文、儒家典籍、礼器乐器、文房四宝,无所不赐,而孔子嫡孙也留意搜集历代法物,不断充实文物库藏。现在孔府仍保持着清末、民国初年的陈设。◆ 规整的建筑,艺术的宝库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前三进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或牌坊。第四进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阁奎文阁,其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第七进院落中有“杏坛”,据说是孔子生前讲学处。孔庙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宽54米,进深34米。廊下有28根龙古柱,没根石柱都用整块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双龙对舞,衬以云朵,山石、涛波,造型优美生动,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孔庙中还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画像砖,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庙的东侧是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占地200余亩,有房舍480余间。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 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孔府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贵。◆ 孔林是延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们的家族墓地。孔林内柏桧夹道,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孔子的坟墓封土高6米,墓东是孔子之子孔鲤和他的孙子孔伋 的坟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还存有石雕的华表、石人、石兽。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当时被封爵位的品级设置的,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 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4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鲁县,是周朝时期鲁国国都。“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曲阜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曲阜(2张) 这里,三皇肇启,五帝龙兴。   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在此感悟万物,临水沉思,发明渔网;望天冥想,创设八卦。   轩辕黄帝,少典之子,其母附宝应雷而生,降于寿丘,日角隆额,龙爪龙趾。吞并蚩尤,融合神农。建都新郑,号曰“有熊”。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推本世系,遂祖轩辕”,迁曲阜县于城东。造金字塔,纪念始祖。建造景灵巨宫,规模宏大,房间千楹,岁时祭祀。后毁于战火,仅存“万人愁”和“庆寿”等巨碑,现矗立在曲阜城东“寿丘公园”。   神农炎帝,国名大庭,建都淮阳,后迁曲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耕作,播种五谷。又以日中为市,让民交易,商品交换,始之于此。今曲阜犁铧店村,即神农试耕处。汉代此地曾有一坊,上书“粒食之源”,即粮食的发源之地,是为纪念神农试耕而建。   有虞帝舜,其名重华,躬耕于历山,人皆能让畔(田埂);渔猎于雷泽,人皆能让居(自己渔猎的地方);制陶于河滨,人皆勤劳吃苦;作什器于曲阜,人皆做事认真。一年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什器即日常用器。   玄嚣少昊,皇帝长子,受封东海,继承太昊,在穷桑即位,后迁都曲阜,以鸟命官,以金德王天下,在位八十四年,岁达百岁,崩于云阳山,葬于曲阜寿丘。   在曲阜文物发掘中发现的大量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即是上古帝皇在曲阜活动的考古证明。   这里,文采郁郁,礼乐之都。   尧舜时代,曲阜属九洲之一徐州。商朝前期,曲阜名奄,第十八任商王南庚,迁都于此。   武王灭商,将胞弟、宰辅周公旦封于曲阜,立国为“鲁”。 《礼记.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 “曲阜”二字,始见于史籍。周公制礼作乐,业绩卓著,成王赐予鲁国大批典章文物。周公死后,准许鲁国建立太庙,郊祭使用天子礼乐。鲁国一向恪守周礼,重视保存古代文化,春秋末期古代礼乐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吴国公子季札访鲁,曾“请观于周乐”;晋国正卿韩宣子访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感叹曰:“周礼尽在鲁矣!”周公辅佐成王,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成为千古人臣典范,史称“元圣”。 现曲阜城东北角,就是祭祀周公的周公庙。   周代 曲阜风景1(18张) 为鲁国都城。这时期的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当时除周朝东都洛阳外全国文化较发达的城市。鲁国文化高度发达,所以,人们至今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   春秋末期,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昌平乡。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在鲁国创办私学,聚徒讲学,传授“六艺”,“诲人不倦”,传播文化,鲁国俨然成了全国的教育中心。他适齐仕鲁,周游列国,积极从事政治活动。晚年,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重仁尚礼”儒家学说,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高峰。   他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其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渊即复圣颜回,字子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他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以德行著称,孔子赞叹:“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被尊为“复圣”。是颜姓的一世祖。   曾参,字子舆,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以孝著称,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著有《孝经》和《大学》。被尊为 “宗圣”。   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他上承孔子中庸之道,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重要影响。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被尊为“述圣”。 曲阜风景2(14张)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即今曲阜市小雪镇凫村,原属邹县(即邹城市)。他三岁丧父,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也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   秦代实行郡县制,鲁为薛郡,郡治设在曲阜,隶徐州部。   汉景帝刘启改封皇子淮南王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鲁王在鲁南宫泮水以北周鲁故宫废址上兴建鲁王宫,为扩大王宫面积,在拆除孔子旧宅时发现秦代孔鲋所藏《尚书》、《论语》、《诗经》、《仪礼》等古文经书竹简。两汉时期曲阜为鲁国都。魏晋南北朝时为鲁郡治。   鲁国故城,是指周代和西汉的鲁国都城遗址,位于曲阜城区和东、北外围。城略呈方形,城墙周长 11千米,西周初年始建,严格按照周礼规定建造。前朝后市,左坛右社。宫城位于都城中心。城内有交通干道东西向、南北向各五条。南北向有一条北起宫城、南达雩坛的中轴线。鲁城约使用到西汉晚期,后城市向西南收缩,但仍沿用鲁城南墙、西墙部分。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诏改鲁县为“汶阳”。自鲁国灭亡改为鲁县,至是年止,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开皇十六年,诏改县名为“曲阜”《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曲阜”一名,作为地理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