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孩子管理好情绪?

如题所述

教会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家长进行儿童早教时的重要一环。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二、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

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的美好,美食美景等。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三、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

四、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五、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兴趣爱好能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

六、给孩子“心理玩具”

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

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

七、不被情绪绑架

我们可以生气,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八、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

九、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十、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

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

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当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7

许多家长都反映说自己的孩子爱闹情绪,动不动就生气大哭大闹的,不知如何是好。

这种孩子情绪管理的问题,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一、给孩子提前设定期望。

孩子的坏情绪一般都会在一些特定场合发作,所以可以在去这些场合之前就把自己对他的期望告诉他,并且引导孩子做出你满意的行为。

比如带孩子去书店之前,就告诉他:“我们要去书店,不是游乐场,不能乱跑和大声说话,这样会干扰到周围的人。你在看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是不是也不喜欢别人在你身边大声说话?别人和你一样,也不希望被他人打扰。”

在这之后如果孩子表现好,就要给予明确具体的肯定和鼓励,正面强化孩子的行为,让他的情绪得到积极的保持。

二、不要当众凶孩子。

有时小孩的情绪会突然很不好,在公众场合闹起来。

这时候不要急于转变孩子的情绪,更不要斥责或者矫正孩子。因为这时候教训他,他是听不进去的,只会让孩子觉得尴尬、无助,甚至愤怒,情绪会变得更糟,场面也会更加难以控制。

因此,带着孩子离开当时的环境是比较好的选择,离开后再慢慢引导,找到他情绪变化的原因再进行教育。

三、 循序渐进,从日常做起。

好的情绪管理是一点一点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安静的时间长一点,但其实爱动是孩子的天性,一般2岁的孩子能坐得住5分钟就已结很了不起了。所以,不要孩子动一会儿,就开始教训他,这样会让他的情绪波动起来。

家长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坐了5分钟,就给予鼓励。等到孩子习惯后,再增加几分钟,目标慢慢递增。同时也要了解这个过程孩子的想法,逐渐进行疏导,这对小孩子的情绪保持会很有效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家长。想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我是“强大的小萌萌”,用一年的时间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你有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强大的小萌萌】 

第2个回答  2017-10-18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凡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的情绪,如愉快、喜爱等;反之,则引起否定的情绪,如不愉快、烦恼、愤怒等。

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经常会出现情绪化的表现,稍不满意,就会大哭大闹,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给孩子提供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无论是家里还是外出游玩,或者是孩子到学校里上学,至少要为孩子提供安全、舒适、干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教导孩子与家人、与朋友以及同学友好相处,大家一起享受生活,人人都是开心乐观的情绪。当然,也要告知孩子生活中的不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情绪,我们也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二、家长起带头作用。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通常都是模仿大人的做法来处理问题的。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影响家庭和谐,影响孩子,要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让孩子能够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三步:让孩子学习恰当地表达情绪。告诉孩子,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情绪,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说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提醒孩子三不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财物。

@擦亮星,宝妈一枚,爱生活爱旅行爱学习。愿与你一起擦亮星星,共同成长!

第3个回答  2017-10-17

教会孩子做好情绪管理有以下三步骤:

第一、认识表达情绪

可以在家里可以贴上一张关于情绪方面的脸谱,在家里多觉察孩子的状态并和他们多做情绪的识别和练习。平时没什么事,就在家和孩子玩情绪词汇辨认的对话或者游戏,让孩子看着脸谱上的表情,我们可以问孩子,让他说一说他现在的心情词语。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有的时候会不太开心,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能跟妈妈说你现在的心情是哪一个图案么?”那有的孩子就会很有意思说:“妈妈,我现在的心情像这个图案”孩子可能就会去指着比如沮丧啊,尴尬啊、或者无聊啊等等类似的词汇”等等多去做这些方面的练习,来让孩子丰富和觉察他们自己的感受。

经常情绪练习,会让孩子会对自己的感受越来越敏感,更关键的是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敏感,这也是情绪管理一个重要的开始,因为一个对人际关系敏感的人而不是迟钝的人更容易有较高的情商。

第二、学会共情同理

当孩子对自己感受觉察敏感后,我们在遇到问题是时候就可以去用共情同理的方式去接纳和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了, 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词,同理心是更了解别人感受的一种能力,他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管理和健康的人际关系,最基础的根本就是我们需要经常用到共情同理的方式去和孩子互动。

比如我们看到了孩子今天的情绪不是很好, 我们可以问:“你看上不是很开心哦,能不能跟妈妈说一说呢。”然后,我们找到孩子有这样负面情绪的事实原因:“是不是因为爸爸没有带你出去玩,你有点生气?”通过不停的猜、去帮孩子说出孩子的期待和愿望。当然,孩子可能因为同一件事孩子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他可能生气、伤心、痛恨、甚至失望等等,我们通过不断的去猜的方式,来帮助确认孩子自己的感受,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一个小标签。因为研究证明,给情绪贴上一定的标签,是有助于情绪的安抚作用的。

第三、学会冷静平复情绪

负面情绪需要自我管理,就是不能在负面情绪的当下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这其实也就是情绪解决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冷静角”的办法。这个是正面管教体系中一个积极暂停的方式,它的作用就是当我们情绪来的时候一个能帮助我们平复、平静和整理心情的地方,是让我们感觉好起来的舒服的环境。

可以选择一个大家都轻松的时间,让孩子自由选择一个他喜欢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小角落,小垫子甚至一个小纸箱。然后再问问孩子,里面放一些什么东西能让自己心情好起来呢,让孩子自由选择一些他喜欢的东西和装饰放在里面。布置好后,可以让孩子给这个地方取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那下次当孩子遇到生气,伤心难过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问一问孩子:“看上去你有一些不舒服,你愿意不愿意去自己布置的冷静角呆一呆呢?”不过,要注意我们说这个话的时候也一定要语气平和,不能带有惩罚的意味去引导孩子。当孩子情绪越失控的时候,我们则越需要冷静下来。

我们要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个“情绪安全”的环境,帮助他们情绪流畅出来。我们要引导孩子如何去平静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是解决情绪的能力。因为在负面情绪下,我们的大脑是不能理智工作的,是不合适处理问题的。

(露宏,儿童心理学专业亲子讲师,DISC顾问和讲师;微信:gogomeg;公众号:qzjslh,期待与大家的交流。)

第4个回答  2017-10-29

我们一步一步来,孩子要管理情绪,就要先认知情绪,当孩子知道情绪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才能面对和思考怎样处理。

表情是表达情绪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表情来感受情绪。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就会的性质,也有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表情不是规定的行为规范,也没有约定的规矩,但全世界的人,不管什么种族、说什么语言,都自然而然的以同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的方式带有不同的色彩。

(图片来自绘本《脸,脸,各种各样的脸》)

可以给孩子看不同的表情,问问孩子对这些表情的看法,不要直接用“情绪”这样的词,孩子还不能明白情绪是什么,可以直接问:他怎么了?孩子要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可以再引导一下?你觉得他开心(或其他情绪)吗? 

教孩子给情绪命名,比如伤心,可能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伤心,我们可以先问:他开不开心呀?哦,他不开心,他伤心了。告诉孩子这个不开心的表情叫伤心,每次孩子讲“不开心”时,我们可以补一句,是的,他伤心了,慢慢的,孩子就知道这个表情是伤心了。

是不是了解了情绪就能很好地处理情绪呢?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是两回事,我们多少成人都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也可以跟孩子一起来学习。情绪管理很难通过语言去教会孩子,孩子更多地是通过经历或看到相关的情景进行学习的。

通过书籍中的情境或生活中的情境都可以有所帮助,孩子会了解到,原来还有这么多处理情绪的方式,她也会学习、模仿,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也会对孩子有很大影响,作为父母,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好地帮助孩子。

每个下午茶的时光,做点自我成长的事情。——by MaMa下午茶


如果你也与我同频,欢迎关注或留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