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清朝和日本爆发了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结果大家都是很清楚了,清朝完败,从此国力日渐衰弱,最终走向了灭亡。
有人可能会认为,清朝不是自鸦片战争后就一直在衰败吗?其实不然。从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到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前,清朝的国力在突飞猛进地增长。历史上将这一段时期称之为“同光中兴”(“同”指同治皇帝,“光”指光绪皇帝)。三十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可能只算的上是一瞬间,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已经足以完成一次从弱到强的转变了。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也就是三十多年时间,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了。
好了,话题绕的有点远,现在我们言归正传,回到清朝。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的国力还算是比较强大的。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是公认的亚洲第一。可是甲午战争开打后,大家就傻了眼。原来清朝海军主力北洋水师在军事装备方面比日本联合舰队差了一大截。
我们拿几个关键数据来做对比:北洋水师的总吨位是3.4万吨,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是4.1万吨;总马力北洋4.2万匹,日本6.9万匹;大口径火炮北洋58门,日本104门;一分钟炮弹投射量北洋23发,日本232发;编队航速北洋10节,日本14.5节。两军实力相差如此悬殊,北洋水师要是能打赢,那才真叫奇迹。那么问题来了,清朝那时候明明比日本有钱很多,为什么不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呢?当时的清政府把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当时临近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为了太后老佛爷能过一个体面的生日,清朝户部把原本拨给北洋水师的海军经费,拿去给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了。而这一切操作的幕后主使,实际上就是慈禧太后本人。有钱不去搞国防,而去搞公园,慈禧太后是不是老年痴呆了呢?当然不是。做为一个庞大帝国的实际操控者,慈禧太后是非常精明的一个人。她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有她的目的。
当时朝廷中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认为海军就是个赔钱货,开销巨大,又没什么实际作用。所以一直阻挠继续给北洋水师拨款。结果导致北洋水师穷得连进口炮弹都买不起,只能使用天津兵工厂生产的劣质炮弹。慈禧太后当然比翁同龢等人要精明很多,她知道海军非常重要,但她却要借翁同龢这帮人的力量来打压北洋水师的实际领导人李鸿章。
在慈禧看来,北洋水师要有足够的力量来保卫大清江山,但北洋水师又不能强大到危及大清江山。因此,慈禧只是希望清朝海军的实力和日本海军旗鼓相当就足够了。而当时清朝除了北洋水师外,还有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四支水师加起来,实力确实和日本联合舰队差不多。所以,慈禧就不打算继续给北洋水师“添砖加瓦”了。与其把钱给李鸿章让他建设一支过于强大的水师,还不如把钱拿来修建颐和园了。
不过,慈禧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点,那就是朝廷中不同派系间的矛盾会导致在战场上见死不救情况的发生。
清朝和日本开战后,日本是举国之力,全面出击。而清朝方面,战争的重担却完全压在了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身上。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完全充当了吃瓜群众的角色,广东水师倒是派了几艘舰船北上参战,不过由于两军实力相差太过悬殊,这几艘船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了。更奇葩的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眼看日军登陆并抢占威海卫炮台,他却找各种奇葩借口不派兵增援。结果导致炮台全部落入日军手中,北洋水师腹背受敌困守刘公岛,最后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