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如题所述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5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和投保人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以工程履约保证保险为例,在缔约阶段承包商对保险公司隐瞒实际的履约能力、工程业绩、财务状况等风险信息以博得信任,而后利用多于对方的信息以较低的保费获得了较高的保额,这就是微观层面的逆向选择。

对于工程保证保险而言,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的保费中包含了保险金支出、运营成本与合理利润。而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保费总额与保险金给付总额平衡这一运营前提难以维系。为维持运营保险人唯有提高保费,在此情况下高风险投保人仍倾向于继续投保,低风险投保人则由于保费高于预期停止投保,最终形成“劣等客户驱逐优等客户”的恶性循环。随着“优汰劣胜”这一宏观层面的逆向选择结果,工程保证保险市场会逐渐偏离有效率的市场均衡状态,低效资源配置下工程保证保险市场将会萎缩直至消失。


因此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为避免因建筑企业隐藏对自身不利的信息而增加的信用风险,识别投保人的真正风险类型与风险水平、防范逆向选择的发生可谓至关重要。


1、识别逆向选择:完善风险信号传递机制


首先,保险公司应尽量获取投保标的的风险信息,包括项目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投保人违约风险及被保险人索赔风险等内容。如借助科技力量,通过大数据细化风险测量依据并收集多维度风险信息、依托云平台实现客户风险信息全行业共享与互认。另外,保险公司在工程风险识别方面的专业水平有限,还可借助第三方力量获取风险信息,如在质量保证保险中借鉴风险管理机构出具的工程质量承保等级,并结合风险审查报告准确把握风险类型与风险水平。

其次,保险公司应综合甄别多渠道获取的风险信息:通过审查投保资料,确保企业基础资料、项目基础资料和投保签署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资信风险、项目风险与履约风险;通过核保进行投保人资格审核、投保人信誉审核、保险标的审核、保险金额及费率审核,有效识别逆向选择。

长远来看,完善风险信号传递机制是识别逆向选择的长久之计。风险信号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上传递的反映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风险水平和状况并具有引导作用的信息。风险信号的生成、传递、接收、反馈、监督构成了风险信号传递机制,有效的风险信号传递机制能够使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信息趋向对称,是保险公司识别逆向选择的重要依据。

从信号主体看,保险公司应与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共享风险信息,作为建筑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号类型看,既应包括定量数据也应包括定性资料,既应涵盖技术生成数据也应涵盖经验判断资料。从信号渠道看,风险信号的传递除在保险公司内部部门之间纵向流动外,还应在不同信号供给主体之间横向流通。因此,完善风险信号传递机制是项系统工程,需做长远打算。


2、防范逆向选择:多方合力做好风险防控


一方面,保险公司应不断完善风险管控系统,全面防范投保人逆向选择。通过优化信号传递、风险审查等机制,系统降低与建筑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信息甄别对投保人进行有效激励,从而让投保人揭示有关自身的风险信息,有效防范逆向选择。研究表明,通过向投保人提供菜单式保险合同,保险公司能够促使投保人进行自我风险揭示,进而区分不同投保人的风险类别。        


除保险公司发力之外,多方合力方能为保险交易的高效进行提供良性市场环境。

在法律层面,政府应规范工程履约风险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方面可参考国际经验,如韩国在《贸易保险法》(原《出口信用保险法》)中明确了“预防逆向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实施总量控制和重点监控相结合的风控政策。

在政策层面,强制投保也是部分地区的可选方案。当前,工程保证保险的试点地区基本采取自愿性保险方案,同时允许建筑企业以银行保函、保证保函以及现金等其他形式缴纳四类法定保证金。在此情况下,一旦保险公司对履约记录差的投保人提高保费,若投保人不再投保、转而选择其他保证形式,保险公司惩罚性的保费措施便不再能纠正投保人的逆向选择问题;投保人与保险人也难以形成重复博弈机制,无益于工程保证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行业层面,行业协会和各种社会中介机构都应有所作为。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保证保险示范条款》投保人义务条款中的“投保人应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若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规定,便能够有效避免逆向选择的情况发生。


更大范围来看,除与保险公司的逆向选择之外,建筑企业与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建设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上下游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逆向选择现象。因此,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制度也是识别与防范逆向选择的必然要求。归根结底,只有搭建建筑市场信号机制的信用桥梁,建筑市场竞争才能真正走向规范有序。

第2个回答  2018-01-13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国际先进银行已经普遍把风险管理贯穿到整个银行的经营管理之中,建立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受该实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人的影响,并应用在整个机构战略设定中的过程。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其能够培育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架构和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及时识别、管理和有效化解风险。更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   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要建立和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站在全行的高度,以全局视点审视体系建设,不能仅就风险管理而单一论之,重在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要得到贯彻落实。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流程、内部控制程序和风险审计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一)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环境包括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是银行经营所处的宏观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监管要求等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风险文化、风险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人员培养等。一位美国的银行家说:“一个金融机构的管理常常失败,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它缺乏信用管理系统、政策及程序,而是因为它现有的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发挥出作用。”可见,风险管理环境对风险管理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二)风险管理流程。所谓风险管理流程,是指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到风险防范,以及贯穿其中的风险信息报告路径的管理全过程。虽然风险管理要保持与业务部门的独立性,但风险管理流程则必须建立在业务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实现和业务操作流程的有机结合。
  (三)内部控制体系。内控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全面性、独立性原则。内部控制应渗透到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覆盖。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控管理的核心部门,要保持相互独立,将内控评价结果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
  (四)风险审计体系。风险审计的作用在于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运行进行后评价和持续改进,保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是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 国际知名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

  通过对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启示
  一是重视风险文化和组织架构建设。风险管理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是与该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密切相关的,而组织架构相似的银行却可能因为风险文化、部门职责划分等因素而使风险管理效果差异甚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风险文化和组织架构建设,二者相互协调,才能保证风险管理的效果。
  二是强调对员工的培训、培养。要建立员工业务培训和风险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业务水平,强调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之间的沟通与配合,确保开发的客户是银行所需要的。
  三是重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即在业务流程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数据的分析整理,进行风险的量化、分析和评价,发挥信息技术在风险决策中的作用,使风险决策更具客观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