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江的水文特征

如题所述

青弋江属雨源型河流,水位流量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西河镇站多年平均水位10.36米,1957年7月初暴雨骤降,7月5日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8.80米;1968年,继1966、1967年连续3 年干旱,12月12日出现历史最低水位6.92米。最大洪峰流量8300秒立方米(1983年7月4日),最小洪峰流量290秒立方米。各时段实测最大洪峰流量所占各种年份的百分率在省内各河中属较低的。
西河镇多年平均流量154秒立方米,最大年平均流量344秒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74.3秒立方米。月最大流量1010秒立方米(1954 年6月);月最小流量2.02秒立方米(1978 年11 月)。流入长江正常年径流62.76亿立方米,最丰水年高达104.98亿立方米,最枯水年24.53亿立方米。
青弋江在50年代以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水含沙率较低,从1958年以后,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60年代含沙量0.07千克/立方米,年输沙率22万吨;70年代含沙量0.099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30万吨,80年代含沙量增至0.157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高达75万吨,西河镇河床断面已淤高1.3-1.5米,汛期洪水位高出两岸地面1.6-1.8米。
南陵县志载:青弋江属雨源型河流,水位、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西河镇多年平均水位10.36米,1957年7月上旬暴雨骤降,7月5日出现历史上最高水位18.80米;1968年继1966、1967年连续三年干旱,9月12日出现历史上最低水位9.21米。西河镇多年平均流量154立方米每秒,但年际变化大,最大年平均流量344立方米每秒(195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74.3立方米每秒。多年月最大流量1010立方米每秒(1954年6月);多年月最小流量2.02立方米每秒(1954年11月)。历年最大径流总量108.4亿立方米(1954年);历年最小径流总量23.5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830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4日);最小洪峰流量290立方米每秒(1968年5月8日)。干旱季节,在西河镇青弋江曾处于停滞状态(1964年8月中旬,1967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1968年9月中旬,1978年8~9月)。青弋江在50年代以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较低。从1958年开始,片面追求“以粮为纲”,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日益加剧。60年代含沙量0.07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22万吨;70年代含沙量0.099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30万吨;80年代含沙量增至0.157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高达75万吨,河床已淤高1.3~1.5米,汛期洪水位高出两岸地面1.6~1.8米。
芜湖县志载:根据西河镇水文站测试:最低水位12.45米大旱年,1978·3·21;最高水位18.60米,年平均水位10.89米;年均流量15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44立方米/秒1957,最小流量74.3立方米/秒1968,最小月平均流量2.02立方米/秒1954·11,年每平方公里经流模数26.6公升/秒,年经流量48.4万立方米,年经流深835.3毫米;每立方水最高含沙量0.548公斤,输沙率40.21957·7年输沙量338万吨。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583.2吨。
芜湖市志(1999)载:据清水河水文站资料,青弋江年平均水位7.52米,最高水位11.47米,最低水位4.50米,极端最高水位13.2米,极端最低水位4.17米。青弋江高水位出现在7、8、9三个月,低水位出现在12、1、2三个月;年平均流量2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57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490立方米/秒(因受江水顶托影响),一般最大正流量出现在2、3月,最大负流量则见于8月。另据西河镇水文站资料,青弋江年平均含沙量为0.198公斤/米3,最高月平均为0.548公斤/米3,最低月平均为0.002公斤/米3。自上游修建陈村水库后,在调蓄洪水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功能,水文动态已受人为控制,特别是对下游及芜湖市的防洪起了很大的作用。青弋江系卵石及沙质河床,历年水清见底,透明度较大,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因上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1980年对青弋江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枯水期已属重污染河流,水质较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