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的眼中秋天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如题所述

从文学角度答。
文人悲秋的情绪源自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首先,宋玉之悲,是由于秋天本身的特点,秋天的降临在自然界中的表现:薄寒中人,草木变衰,水落而石出。相对于夏日的勃勃生机,秋天的萧瑟诚然令人自然而然地心生伤悲。
(欧阳修的《秋声赋》将秋天令人悲伤地原因描述地很细致生动。)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其次,还要联系宋玉其人的境遇,关于宋玉的生平,正史记载不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除此之外,后人莫衷一是。不过,从《九辩》中看,宋玉以才华在朝廷供职,但最终遭到排挤而见弃于君,并且“羁旅而无友生”。
凄凉的处境,加以凄凉的秋景,触景生情,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这种情绪,引起了后世诸多文人的共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惯例,成了约定俗成的典故,悲秋——怀才不遇相联系,所谓“春女思,秋士悲”也。

当然,古人悲秋有时也有别的内涵,如江淹《别赋》中“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等句子,是悲离别。欧阳修《秋声赋》”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是听到秋风,想到秋日万物凋零,继而想到人也同样衰老于瞬息,于是感慨于人生一世,争强好胜,太多的烦恼操劳消磨了青春的精力。这算是一种比较新的视角吧。

总而言之,古人悲秋,根本原因是自身的遭遇,触发点则是由夏入秋自然景观的变化。其中宋玉《九辩》首开悲秋之头,伤怀才不遇,飘然羁旅,后世文人因之,所表达的也是以这种情感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