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的家长都有哪些共同特征?该如何改正?

如题所述

第一,特殊待遇。

因为对孩子非常疼爱所以特意将家里较为珍贵的东西,或者缺少的食物留给孩子,让孩子处处享受到不同于家人的物质条件。例如有些家长会在用餐时端上不同的菜,自己吃普通蔬菜,而给孩子吃有机蔬菜,虽然这本是好意,但是容易让孩子忽视了别人的付出,以为自己本就是特别的。


第二,附带条件。

对于一些孩子本该做好的事情,家长也会附带条件给予奖励。其实孩子本身不用通过奖励等方式都是可以做好的,但是因为家长习惯附带条件,会使得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凡事都要与父母讲条件,要求奖励,这其实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对他的纵容。


第三,害怕孩子哭闹。

当孩子哭闹耍脾气时,有些父母见不得孩子眼泪汪汪,或者哭闹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就受不了了,忘记了自己的原则,对于孩子一些无理的条件也同意满足。

也有一些父母经不住,爷爷奶奶辈的劝说。一旦孩子哭闹,就连忙安慰而不是让他明白是非对错,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依赖,通过哭闹来实现自己一些无理的要求。


第四,剥夺选择权。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太小了,或者存在孩子终究是孩子的观念,觉得孩子这也做的不足,那也做得不够,所以凡事都自己给孩子做好决定。不用孩子说话,就自行把自己所想的或者他想要的送到手里,时间久了,会让孩子不爱表达,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诉求。

如果对孩子一直溺爱,过分满足,百依百顺。长久下来会使得孩子形成没有主见,懦弱,过度依赖父母的性格。要知道溺爱是害,不是爱。那么作为父母究竟如何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想让孩子健康成长,那就必须保持适当的爱,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多陪伴。

俗话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对孩子的陪伴。在当今快速发展社会,很多父母都因为忙碌的工作缘故无法长时间陪伴孩子,一些特殊职业的父母更是缺少对孩子的陪伴。但其实陪伴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有时候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上的成长,也是一种陪伴。


很多父母把陪伴理解成陪着,或者我们常说的,在身边看着,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有时候参与孩子的比赛,用心与孩子交流也能够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陪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心灵上的陪伴,知道父母心里充满他,对他充满爱,这样相互影响,才能够实现有效陪伴。

其次,以身作则。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孩子的父母职业比较特殊,很少能够得到父母的教育与陪伴。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有礼貌,爱学习的好孩子。这是因为虽然他的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可以教育他,陪伴他,但是却以无声的方式给予他示范,以身作则。


最后,与孩子做朋友。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不属于某个人,所以作为家长有时候应该与孩子做朋友,像尊重大人一样平等交流,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所做的选择。与孩子做朋友的同时可以拉近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可以通过玩笑的方式将许多人生道理讲给孩子听,孩子在寓教于乐中也更加容易接受。


在家庭教育里爱孩子是必须的,要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充分的爱,但并非溺爱。溺爱非但不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能把孩子推向深渊。要想让孩子朝着正确的人生轨道走下去,父母就必须明白什么是溺爱,哪些行为是对孩子的溺爱从而及时改正,适当的进行批评教育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8
溺爱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家长,并且理智不太好,思想行为比较老套,一般都是那种重男轻女的家长,对小孩子的各种要求毫无反抗各种要求都答应。若要改正,家长就要理智看待问题看待孩子,要以孩子的发展前途为前提,不要盲从孩子,要从各个各个方面为孩子考虑。
第2个回答  2021-03-08
溺爱孩子的家长都觉得孩子还太小,孩子犯错了不要批评。家长需要给孩子建立一定的边界,哪些事不可以做,然后在其他事情给予孩子自由。
第3个回答  2021-03-08
第一不让孩子干家务,第二孩子一哭就心软,第三特别爱孩子,第四不允许别人批评孩子,第五能够包容孩子的各种坏脾气。孩子如果犯了错误就要让他受到惩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