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生平~~

来一点点嘛~~~~~!

  刘伯承(1892-1986)

    
  中国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青年时代即萌发了富国强兵、拯民于水火的思想。1911年,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翌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等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在攻克丰都县城的作战中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指挥官。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被誉为川中名将。同年秋,结识了共产主义者杨暗公、吴玉章等。1924年起,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在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实际的过程中,经过认真探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实现了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与朱德、杨暗公等发动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率起义部队与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抑止川军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1927年春,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在大革命失败的严重时刻,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1927年冬赴苏联,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入优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此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对军事问题补充报告》,并提出了《南昌暴动始末记》的专门报告。1930年夏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2月到上海,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任第五军团参谋长。长征中,于1934年底重新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在这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口,保证了部队顺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队司令,与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在进入大凉山时,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部队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接着,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与朱德一起同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所部进行的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著名战斗,痛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1938年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组织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以及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等战役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日伪军控制的交通线上广泛开展破袭战。8月,指挥部队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正太、榆(社)辽(县)战役,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在日伪军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分割和封锁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形势下,坚决执行主力地方化的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蚕食”和残酷的“扫荡”。同时多次反击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与邓小平等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返回晋冀鲁豫根据地,领导全区军民举行对日本侵略军的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所部反击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指挥上党战役,一举全歼阎锡山部十三个师;接着,又挥师东向,发起邯郸战役,歼敌两个军大部,争取了一个军起义。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创造了组织大兵团作战和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成功经验,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要地和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巩固了华北解放区,掩护了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同时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对迫使蒋介石同意签订“双十协定”、“停战协定”,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蒋介石焊然发动全面内战。与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南、滑县、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战役,歼灭和钳制了大量敌军,解放了大片地区,与其战场互相配合挫败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底,根据党中央关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决策,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中央突破,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连续歼敌九个半旅,巧妙地调动和迷惑了敌人。随后疾速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依靠群众,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人重兵围攻。同年9月起,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谢兵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经过十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直出浙赣线,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长。同年冬,与邓小平一起指挥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贺龙指挥的第一野战军一部配合下进行了西南战役,出色地执行了中央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大量歼敌;同时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较短的时间内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军民肃清匪患,恢复经济,筹划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为解放西南地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底,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后又兼任政治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9年后负责军委战略小组工作。一贯主张“治军必先治校”,在军事院校工作中坚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军队的先进经验。组织了大规模的教材编写和翻译工作,亲自撰写、审定和翻译了一批军政教材。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是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战略的地位的领导人之一。在继承和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军先进经验,为建立各军兵种指挥院校,培养中高级干部,推进现代化、中规划革命军队的建设做出巨大努力。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博采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在用兵作战中讲究实事求是,敌变我变,并将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指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同时,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队的教育训练等均有丰富的论述,其军事著作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出版。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事副主席。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1-21
红色儒将刘伯承元帅的生平
刘伯承原名明昭,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
宣统三年(1911年)在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次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团长。
1916年3月率四川护国军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2月与杨暗公、朱德等发动沪州、顺庆(今四川南充)起义,任总指挥,率部同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
1927年接受中共中央指示后转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失败后经香港转赴上海。
1928年留学苏联。
1930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12月回国,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1月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32年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用俄语当面怒斥从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而被撤职,调任第五军团参谋长。
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
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5月4日,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保证全军安全北渡金沙江。随后任先遣队司令,与政委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
进人大凉山时,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并在当地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作为总参谋长与朱德随红军总部在左路军。他和朱德坚定地维护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在山西前线组织所部进行阳明堡夜袭战、七豆村伏击战等战斗。
1938年后,与政委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随后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破袭正(定)太(原)、平汉、自(圭)晋(城)和(大)同蒲(州)铁路交通线。
1943年9月赴延安。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1945年8月20日,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5年9月至11月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和打通平汉路的企图。
1946年6月,与邓小平政委奉主力部队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1947年10月,蒋介石派白崇禧指挥33个旅围攻大别山。12月,刘邓决定以邓小平等率主力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刘伯承率一部北渡淮河,调动敌人。刘邓大军和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互相配合,经十个月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进一步陷入被动。
1948年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1948年12月15日,与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全歼于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
1949年4月,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道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
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进军大西南,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
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8年被扣上教条主义的帽子而受到错误的批评。
1959年后曾负责中央军委的战略研究工作。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因年高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他的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他还翻译了苏联的许多军事著作。

参考资料:http://mil.jschina.com.cn/book/html/682/1020.html

第2个回答  2005-11-21
刘伯承(1892-1986)

  
中国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青年时代即萌发了富国强兵、拯民于水火的思想。1911年,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翌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等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在攻克丰都县城的作战中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指挥官。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被誉为川中名将。同年秋,结识了共产主义者杨暗公、吴玉章等。1924年起,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在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实际的过程中,经过认真探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实现了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与朱德、杨暗公等发动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率起义部队与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抑止川军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1927年春,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在大革命失败的严重时刻,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1927年冬赴苏联,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入优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此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对军事问题补充报告》,并提出了《南昌暴动始末记》的专门报告。1930年夏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2月到上海,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任第五军团参谋长。长征中,于1934年底重新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在这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口,保证了部队顺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队司令,与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在进入大凉山时,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部队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接着,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与朱德一起同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所部进行的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著名战斗,痛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1938年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组织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以及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等战役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日伪军控制的交通线上广泛开展破袭战。8月,指挥部队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正太、榆(社)辽(县)战役,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在日伪军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分割和封锁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形势下,坚决执行主力地方化的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蚕食”和残酷的“扫荡”。同时多次反击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与邓小平等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返回晋冀鲁豫根据地,领导全区军民举行对日本侵略军的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所部反击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指挥上党战役,一举全歼阎锡山部十三个师;接着,又挥师东向,发起邯郸战役,歼敌两个军大部,争取了一个军起义。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创造了组织大兵团作战和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成功经验,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要地和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巩固了华北解放区,掩护了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同时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对迫使蒋介石同意签订“双十协定”、“停战协定”,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蒋介石焊然发动全面内战。与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南、滑县、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战役,歼灭和钳制了大量敌军,解放了大片地区,与其战场互相配合挫败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底,根据党中央关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决策,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中央突破,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连续歼敌九个半旅,巧妙地调动和迷惑了敌人。随后疾速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依靠群众,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人重兵围攻。同年9月起,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谢兵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经过十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直出浙赣线,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长。同年冬,与邓小平一起指挥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贺龙指挥的第一野战军一部配合下进行了西南战役,出色地执行了中央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大量歼敌;同时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较短的时间内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军民肃清匪患,恢复经济,筹划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为解放西南地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底,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后又兼任政治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9年后负责军委战略小组工作。一贯主张“治军必先治校”,在军事院校工作中坚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军队的先进经验。组织了大规模的教材编写和翻译工作,亲自撰写、审定和翻译了一批军政教材。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是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战略的地位的领导人之一。在继承和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军先进经验,为建立各军兵种指挥院校,培养中高级干部,推进现代化、中规划革命军队的建设做出巨大努力。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博采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在用兵作战中讲究实事求是,敌变我变,并将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指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同时,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队的教育训练等均有丰富的论述,其军事著作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出版。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事副主席。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参考资料:刘伯承(1892-1986)

第3个回答  2005-11-21
刘伯承(1892-1986)

  
中国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青年时代即萌发了富国强兵、拯民于水火的思想。1911年,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翌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等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在攻克丰都县城的作战中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指挥官。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被誉为川中名将。同年秋,结识了共产主义者杨暗公、吴玉章等。1924年起,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在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实际的过程中,经过认真探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实现了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与朱德、杨暗公等发动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率起义部队与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抑止川军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1927年春,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在大革命失败的严重时刻,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1927年冬赴苏联,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入优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此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对军事问题补充报告》,并提出了《南昌暴动始末记》的专门报告。1930年夏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2月到上海,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任第五军团参谋长。长征中,于1934年底重新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在这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口,保证了部队顺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队司令,与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在进入大凉山时,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部队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接着,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与朱德一起同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所部进行的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著名战斗,痛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1938年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组织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以及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等战役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日伪军控制的交通线上广泛开展破袭战。8月,指挥部队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正太、榆(社)辽(县)战役,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在日伪军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分割和封锁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形势下,坚决执行主力地方化的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蚕食”和残酷的“扫荡”。同时多次反击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与邓小平等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返回晋冀鲁豫根据地,领导全区军民举行对日本侵略军的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所部反击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指挥上党战役,一举全歼阎锡山部十三个师;接着,又挥师东向,发起邯郸战役,歼敌两个军大部,争取了一个军起义。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创造了组织大兵团作战和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成功经验,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要地和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巩固了华北解放区,掩护了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同时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对迫使蒋介石同意签订“双十协定”、“停战协定”,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蒋介石焊然发动全面内战。与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南、滑县、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战役,歼灭和钳制了大量敌军,解放了大片地区,与其战场互相配合挫败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底,根据党中央关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决策,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中央突破,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连续歼敌九个半旅,巧妙地调动和迷惑了敌人。随后疾速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依靠群众,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人重兵围攻。同年9月起,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谢兵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经过十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直出浙赣线,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长。同年冬,与邓小平一起指挥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贺龙指挥的第一野战军一部配合下进行了西南战役,出色地执行了中央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大量歼敌;同时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较短的时间内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军民肃清匪患,恢复经济,筹划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为解放西南地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底,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后又兼任政治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9年后负责军委战略小组工作。一贯主张“治军必先治校”,在军事院校工作中坚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军队的先进经验。组织了大规模的教材编写和翻译工作,亲自撰写、审定和翻译了一批军政教材。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是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战略的地位的领导人之一。在继承和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军先进经验,为建立各军兵种指挥院校,培养中高级干部,推进现代化、中规划革命军队的建设做出巨大努力。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博采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在用兵作战中讲究实事求是,敌变我变,并将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指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同时,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队的教育训练等均有丰富的论述,其军事著作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出版。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事副主席。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第4个回答  2005-11-21
红色儒将刘伯承元帅的生平

刘伯承原名明昭,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

宣统三年(1911年)在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次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团长。

1916年3月率四川护国军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2月与杨暗公、朱德等发动沪州、顺庆(今四川南充)起义,任总指挥,率部同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

1927年接受中共中央指示后转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失败后经香港转赴上海。

1928年留学苏联。

1930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12月回国,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1月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32年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用俄语当面怒斥从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而被撤职,调任第五军团参谋长。

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

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5月4日,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保证全军安全北渡金沙江。随后任先遣队司令,与政委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

进人大凉山时,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并在当地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作为总参谋长与朱德随红军总部在左路军。他和朱德坚定地维护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在山西前线组织所部进行阳明堡夜袭战、七豆村伏击战等战斗。

1938年后,与政委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随后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破袭正(定)太(原)、平汉、自(圭)晋(城)和(大)同蒲(州)铁路交通线。

1943年9月赴延安。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1945年8月20日,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5年9月至11月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和打通平汉路的企图。

1946年6月,与邓小平政委奉主力部队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1947年10月,蒋介石派白崇禧指挥33个旅围攻大别山。12月,刘邓决定以邓小平等率主力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刘伯承率一部北渡淮河,调动敌人。刘邓大军和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互相配合,经十个月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进一步陷入被动。

1948年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1948年12月15日,与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全歼于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

1949年4月,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道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

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进军大西南,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

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8年被扣上教条主义的帽子而受到错误的批评。

1959年后曾负责中央军委的战略研究工作。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因年高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饱读古今中外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钻研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他的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他还翻译了苏联的许多军事著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