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画家,现如今他的画可以说是价值连城。事实上除了作画,齐白石对刻章也是颇有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已年近90的齐白石对湘潭老乡毛泽东是打心眼里佩服,于是特意刻了两枚印章送与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印章后甚是欢喜,了解到齐白石老人素来爱喝酒,便在家中设宴由郭沫若作陪,款待这位老艺术家。

毛主席端起酒杯向齐白石敬酒:

“刚才那一杯酒是感谢您为我治印,这一杯是感谢您为我作画。”

齐老听见主席这话不免心生疑惑:

“我怎不知何时为主席作过画?”

主席笑而不语,随后让秘书把画作拿来,齐老看到后大为所惊:

“主席,这可万万不能给您啊!”

说着就作势上前去“抢”,嘴里还念叨着:“主席您要是喜欢这画,我再作一副这个风格的给您。”

谁知主席却大笑着说道:

“就它了,这画上还画有我的名字呢!”

可是不管齐白石跟郭沫若怎么看,都没有看到毛主席的名字。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齐白石要将这幅画抢回去?这幅画上又怎么会画有毛主席的名字?

齐白石送印附“赠画”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也热衷于对于书画、印章这类中国传统艺术,而在他收藏的这些书法、画作上为了方便归类,会盖有不同的“毛泽东印”。

给书法作品盖章是我国历史上千百年来的一种文化传统,毛主席也有许多这样的印章。

而在这些“毛泽东印”中,毛主席最喜爱的两个,便是齐白石大师所赠。

众所周知齐白石是著名书法大师,事实上除了作画,齐白石印刻的也是一绝。

当时木匠出身的他正在刻章,无意之间被徐悲鸿发现,那时候齐白石还并未出名。

徐悲鸿看到齐白石的作品,便对自己的学生放言道:“此人将来比我有造诣。”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实现了齐白石内心一直渴望的安康天平。在此之前齐白石已经靠着书画有了一定的名气,当时有人推荐他给慈禧太后作画,他拒绝了,有人应允他去清朝当个小官,他也拒绝了。

当初日本人侵占北京,不少日寇汉奸前来找他索画,他更是直接在家门口贴出“画不卖官家”的告示,闭门谢绝见客,1944年,80岁的齐老更是宁愿受寒,也不愿意用汉奸给他配备的专用煤炭......

所以当北平得到和平解放后,已经80多岁的齐白石难掩心中激动,对毛主席这位湘潭老乡颇为欣赏。

于是在毛主席到达北京后,齐白石亲自书写了一封信,交于毛主席表达自己的欣喜和敬佩之情。

而毛主席对于齐白石这样的艺术家也颇为敬重,对于齐白石的事迹也有很多了解,在收到齐白石的信之后,很快就写了一封回信对齐老表示问候。

对于毛主席齐白石颇为仰慕,一次偶然的机会,齐白石得知毛主席对印章十分喜爱,便牢记于心。

回去之后便用阴阳文刻了两方“毛泽东印”,并特地用宣纸包好,托人送到了中南海赠与毛主席。

收到方印,毛主席甚是喜爱。在了解到齐白石老人也比较爱喝酒,于是毛泽东便在中南海设下宴席,请大文豪郭沫若作陪,答谢齐老送印,顺便也见一见这位素未谋面的湖南老乡。

毛主席感谢“赠”画,齐白石酒后“抢”回

收到毛主席的邀约,齐白石心中也不免激动,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毛主席和齐老初次见面,席间免不了一阵寒暄。

听着彼此口中说出的熟悉乡音,毛主席风趣道:

“您老原名纯芝,我原名润之,小名都叫‘阿芝’,你我二人又为同乡这岂不是也可以称得上是同名兄弟了,您年长,我应当称您一声老哥哟!”

说着毛主席便端起了酒杯,齐老听到主席这样说不免也有些受宠若惊,亲切感也油然而生,赶紧端起酒杯道:“不敢不敢。”

此时郭沫若在一旁笑着说道:“你们二人都出生于湘潭,虽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如今各有所成之后相聚在同一个地方,可谓是莫大的缘分呐!为这缘分也得畅饮一杯不是?”

听到郭沫若这般说,二人都笑开了怀,随后毛主席道:“那今天这第一杯,就敬我们大家能够有缘相聚于此。”

说着三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好不畅快。齐白石虽说已经86岁高龄了,但是喝起酒来一点也不含糊,更何况看到国家终于太平,活了大半辈子的齐老心情更加大好。

酒过三巡,彼此之间早已没有了刚见面时候的拘谨,氛围也越来越惬意,此时毛主席笑着说道:“这次设宴本就是为感谢齐老您送的印章与画作所设,不瞒您说,这两样东西我非常喜欢。”

听到这里端着酒杯的齐白石忽然一愣,自己明明就只送了主席两枚印章,何来画作一说?本以为是自己酒喝多了,一时恍惚听错了。

但是接着就听到毛主席说道:“尤其是那副画作,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啊,接下来这一杯就用来感谢您送的画。”

听到主席这样说,齐白石心中的疑惑更深了。做人向来诚实的他,连忙问道:

“主席,您是不是记错了?我何曾赠过您画啊?”

听完毛主席神秘一笑:“喝完这杯酒,您就知道了。”

心中虽有疑惑,但齐老还是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毛主席接着道:“我现在就让秘书拿来让您亲自看看,您来亲自鉴定一下。”

说着便招呼秘书,把放在书架右上方的画作拿了出来。

随后齐老便看到一副全绫精裱的国画,画纸上画着一颗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树的枝头上还画着5只毛茸茸的小鸟,姿态不一,看起来叽叽喳喳正开心地说着什么。

在树的下面是一头憨厚的老牛,老牛侧着脑袋看向小鸟的方向,仿佛在认真倾听着小鸟们的谈话,整体看来颇有一番怡然自得的意境。

齐白石一看恍然大悟,顿时也有些哭笑不得。

这张被主席精装起来的画作,其是包印章时随便拿来的一张“废品”,

因为作画时觉得不满意就随手放在废品处,包装印章时正巧缺纸就拿来用了。

想到这里,齐老感到深深的不安,怎么能拿废品赠人呢,更何况还是自己一向敬重的人,于是连忙挥手道:“主席,这幅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您要是喜欢这个风格的画,我回去立马潜心为您作一副。”

看到齐老着急的样子,毛主席却笑着说:“重画做什么嘛!我喜欢的就是这一副。”

接着毛主席又颇有兴致地看向这幅画,认真地说道:“你看这幅画的笔墨看起来颇有气势,尤其是画牛的这一笔,从牛头到牛尾一气呵成,这也足以证明齐老您的画工非同一般啊!”

随后问一旁听得认真的郭沫若:“诗人同志,您觉得这幅画如何?”

郭沫若仔细端详了一番点头道:“小鸟叽叽喳喳好不欢快,老牛神色认真抬头倾听,看起来别有一番怡然自得,让人看了不免心生暖意,好啊!”

听见主席和郭沫若对这幅画作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齐白石心里更觉得过意不去,于是说道:“主席啊,您可千万不要再夸奖了,请允许我把这件‘废品’带回去,给我三天时间,一定还您一幅精品来。”

“不必不必,我看这一副就深得我心。”毛主席接着说道。

这下齐老有点着急了,看主席完全没有要答应的样子,借着酒意站起来一甩胡须说道:“主席,您要是不给,我可就硬抢了!”

毛主席齐白石郭沫若三人“争”画

齐白石站起来作势就要将画收回,却不料郭沫若率先一步向前护住画道:“你俩在这争来争去没有什么用的,这幅画啊,我看注定就是为我郭沫若所画,你要想拿走也得问问我。”

听到郭沫若这样说,齐白石停下手里的动作,毛主席也把目光投向郭老。接着就听齐老疑惑地说道:“这幅画怎么就成你的了?这又怎么回事?”

看到齐老和主席不解的眼神,郭沫若解释道:“你看这上面可是画着我的名字呢。”

齐白石看着这幅画左思右想,不管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自己何时在画中写了郭沫若的名字,便不解地看向郭沫若,请他说明。

此时毛主席也笑着说:“你倒来解释解释,我这画怎么就成了你的画了?”

郭沫若笑着问道:“你们看这树上有几只鸟?”

齐白石如实答道:“五只。”

接着郭沫若就大笑道:

“树上五只鸟,‘上五’,‘尚武’,这可不就是为我所作的画嘛!”

听到这里,齐白石大笑起来,摸着胡子笑道:“还是你们这些诗人脑子转得快啊。”原来郭沫若的号就叫做尚武。

说完郭沫若就作势要上前把画作收起来:“你们要是没什么意见,这画可就物归原主啦!”

“且慢,你再仔细看看,这上面可是写有我名字的。”

此时毛主席也走到画前挥手道。

这话说完,换齐白石和郭沫若发愣了,两人将疑惑的目光投向毛主席,疑惑问道:“您说画中也有您的名字?”

看到双双投来的不解眼神,毛主席也卖起了关子,颇有兴致地问道:“你们要是不信,就看这幅画上画的什么?”

“李子树,小鸟和老牛,这跟您的名字有何关联?”齐白石不解地问道。

“那你们说说,这李子树看起来是不是很茂盛?”

毛主席一手指着李子树问道。

郭沫若和齐白石看着这棵李子树纷纷点了点头,看起来确实是比较茂盛。接着就听到毛主席笑道:

“李子树长得茂盛,不就是我的名字嘛!”

郭沫若当即就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拍手称赞道:“妙!实在是妙啊!”

而此时的齐老确实一脸的不解:“究竟是怎么个妙法?这李子树长得茂盛怎么就成了主席名字?”

闻言齐郭沫若给齐白石解释道:“当时解放军撤离延安,临走时主席说离开者,得胜也。于是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李得胜。后来果然得胜,主席对这个名字也一直非常喜爱。”

齐白石恍然大悟道:

“听你们这样一说,我这画竟然还真有点意思,既然这画跟你们二人这么有缘,不如劳驾二位给这幅画提个字。”

说着便把这画平铺到了桌子上。

郭沫若和毛主席也来了欣然同意,随后郭沫若把笔递给毛主席让主席先写,毛主席接过笔,提笔写道

“丹青意造本无法。”

写完把笔交到了郭沫若手中,稍加思索就写道

“画圣心中常有诗。”

与毛主席的上句刚好对上。

齐白石看到后大喜,随后说道:“你们这样夸我,我也就不客气了,这画我可就带走了。”

说罢,赶紧把画收了起来,

本来被他嫌弃的画作,顿时像得到了一个宝贝一样紧紧护在怀里,生怕二人反悔。

这时毛主席和郭沫若才反应过来,这齐老是给他们下了个套啊,随后哈哈大笑起来,毛主席看着郭沫若道:“两位搞政治的竟没斗得过一位搞艺术的。”

这顿宴席吃得畅快淋漓,从那以后毛主席和齐白石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那副由毛主席和郭沫若题字的“废画”,也成了价值连城的瑰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