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明朝灭亡于流寇并非偶然所致?

如题所述

前言:

朱元璋的大军平定山东,捷报的到来使应天的文武百官那是欢天喜地。军力、人事和元政府的腐败,加上元朝将军疯狂的内战,统一全国已经算得出日子的事情了。苦战十几年为的是什么?无非是为了做大官,娶妻生子,有大府邸,数不完的金银财宝,舒舒服服,体体面面过日子。

如今,吴王称帝,又在历史的传承下,朱元璋延续了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关加大改革,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设下了监察机构弹劾百官又创立”私人侦探所“监察朝廷上下,但终将是自己毁了自己。

本文将从设立到结局深入解析,究竟孰优孰劣,上帝视角下一目了然。

厂卫的设立

在古代王朝中,皇帝只代表他的家族以及朝廷上一个特殊集团的利益。比起被统治的百姓,他的地位不但孤立而且危险。尊贵的皇座可不是那么好坐的,皇座之下酝酿着随时爆发的火山,为此他们不得不想尽镇压的办法,所以汉朝设立”诏狱“和”大谁何“(大谁何就是官府逮捕罪犯的官吏,跟现代的刑警差不多)。

唐朝设立了”丽景门“和”不良人“;到了宋朝也就有了”诏狱“和”内军巡院“;老朱上任后从而设立了”锦衣卫“和”东厂“。这锦衣卫和东厂合称就叫”厂卫“。

锦衣卫属于朝廷内的侦察机关,东厂则是由宦官集团组成提督,也是皇帝最为亲信的一类,锦衣卫也受其督察。这也是为什么往往电视剧中东西厂和锦衣卫互不对付的缘由。既然是老朱精心设下的机关那肯定是相当厉害。

《明史·职官志》中记载道: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凡盗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

可以看出来,这锦衣卫特令掌管刑狱,而且有着巡查缉捕的权利,甚至可以秘密进行不公开的逮捕审问的工作,包括逮捕一些皇亲国戚,更何况是太祖亲自设下的机关单位,根本不受到其他司法机关的管辖。

众人皆知朱元璋是布衣出生,他深知渴望改善生活的农民所产生的变革作用是多么的重大,更是了解对于聚众结伙有着如何的威胁,他也是从这两项活动中成为布衣天子。

人终将一死,如今他考虑的是这皇权如何安然的传到子子孙孙手中,毕竟身边并肩起事的诸侯个个英勇善战,何况还有一群出身豪门的文官,他们在部分地方都拥有自己的声望和影响,难以制服。这些人在他在位时就蠢蠢欲动,他在位自然可以镇压,但是他的继承人忠厚仁爱怕是难以制服他们。

太子死后,太祖已经是七十高龄,本来把希望寄托在太孙的身上,没想到太孙比太子更加幼稚,成天与文人儒夫结交,怎能制服这些枭雄呢,这让太祖心里感到不安。

为了替太孙安稳执掌老朱家的皇权,便不惜使用非常的手段,屠杀功臣,整治官吏,把朝廷内外的官吏地主洗理了一遍。当然这些计划全是由锦衣卫进行。经过几次洗礼后,太祖觉得自己的地位稳定了,太孙以后也可以安稳掌权。

为了缓解锦衣卫带来的紧张氛围,朱元璋下令烧毁锦衣卫严刑拷打的刑具,把锦衣卫所抓到的囚犯全部送进刑部。几年后又削减了锦衣卫掌控狱牢的权利,大大小小的案件交给了司法机关治理,这才让天下开始安稳。

我们在明朝的电视剧中往往会听到一句话,“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速速闪开。”然后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高头大马的人就会很快的占据一片地方。

锦衣卫的出现从明朝直到灭亡,始终存在暗影中做着某些勾当,他们的势力渗入朝廷内外文武官员,深入到街头小贩,如果你在街上无意中说出对皇帝不友好的话语,可能下一刻这话就进了皇帝的耳朵了。锦衣卫对朝廷官臣的滥捕也进一步影响了君臣的关系。使官员大臣对皇帝也逐渐的失望离心。

这锦衣卫虽然是皇帝的耳目,担任着鹰犬和打手两项角色,但毕竟是外官员,也会纠于一些情面问题。为了培养一些忠诚可靠的部下,后来的明成祖特别开设了一家“东厂”。

这东厂全是由宦官组成,厂公往往是皇帝身边的第一太监。朝廷上下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一群宦官呢?这一切要起源于明成祖曾经利用建文帝身边的宦官打探消息开始,之后明成祖登基,他就觉得宦官忠实可靠。

东厂的建立同时制约了锦衣卫的权利。他的权利与锦衣卫相同,唯有不同的是锦衣卫监察一切百姓官员,东厂监察一切的官员和锦衣卫,这样一来皇帝则直接检查了一切机关,层层下来,让朝廷上下感到紧张恐惧。

就这样厂和卫成为皇帝的私人侦探机构,其中锦衣卫监察文武百官和官民,东厂也是监察官民同时也监察锦衣卫是否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在这套监视模式中皇帝的权利最大。他可以听到文武百官的声音,并且一个人可以管辖全国大小事情,同时皇帝也很累,他每天需要知晓那么多监视消息,还需要处理全国政务。

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自己的后代子孙轻松容易些,但这套模式将整个国家的命运与皇帝结合在一起,朱元璋自己能适应,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可不一定适应。由于朱元璋自己的疑心和控制欲,他让锦衣卫深入民间,这也将恐怖的气氛带入千家万户,结果人人顶着巨大的压力生活。

而且这种设立也有很大的弊端,若是大奸大恶之人得到了宫里的谅解便可以置身法外。其中杨涟就是因为弹劾东厂厂公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名,献出了生命。甚至魏忠贤死后,东厂的权利还是无法动摇。厂卫的威权还日益强大。

厂卫:明代宦官与锦衣卫的专权

隔了几代后,总会有娇生惯养的年轻皇帝受不了审批成百上千奏章的苦,慢慢的这个权利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辅臣的手中。之后的皇帝多为年轻继位,所以这权利又转到了司礼监的手里。

之后开始同流合污,让皇帝成为了傀儡,这也让宦官某种意义上掌权了朝廷。皇帝不批阅朝政奏章,宦官又受其贿赂,地方的权利又被仕宦把持着。

明代最出名的厂公就是魏忠贤了,众所皆知魏忠贤这个人毕竟喜欢认干儿子、干孙子等。这也成就了历史上生祠盖的最多的是魏忠贤,盖的最漂亮的是魏忠贤,盖的最起劲的就是魏忠贤的干儿子们了。那什么是生祠?生祠就是父母官“自动”请老百姓替他的长生碑,这光盖碑可不够,还需要把画像刻上。

建生祠,称九千岁,这一下可是闹的民不聊生,政府在他手中首席宰相和次席宰相都与他强强联手。养活了一批官,反正官爵出自朝廷,官员俸禄出自国库,凡是为官者入我魏门来。

于是政权与军权的合一魏忠贤的威望与权利超出了如何一个宦官,甚至超过了相权皇权。

《明史》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内外大权,一归忠贤”。

既然宦官集团都这样了,锦衣卫又该如何呢?

皇帝太监之下,便是皇族子弟、官吏、绅士。明代想要考取功名就要通过八股取士,这八股取士只要人们认得几个字,凑上几条文。便很容易纵身挤进仕绅集团。若是毫无学问,也可以掏点钱出来贿赂考官,进入仕绅集团后反过头来去剥削下面阶级。

不但如此,皇帝要进献,太监要进献,大臣官吏也要进献这一层层下来,最后苦的还是百姓。像潘蕃这样的好官,做了若干年的大臣,罢官后连住宅也盖不起,只能寄人篱下。这样的大臣为数不多。大多的官吏都贪赃枉法,私通商人做起了买卖。

那这时的锦衣卫不出动吗?

那你可就想多了,虽然不乏有一些正义感的锦衣卫,但还是无法在权利的压迫下翻身。大多的锦衣卫同时也会受到贿赂,这也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见了当作没看见。若是事情闹大,上面的人便会强行的压制下来。

这样的东厂和锦衣卫从监察文武百官和民间的机关,变成了让人贪图王法,收其贿赂的恶势力。这也让朱元璋最初的意向变了味道。说到底还是皇室的不敬业,若是尽心尽力安稳的运营,整个王朝何至于此。

 “流寇”兴起,终究是死于流寇,还是败于厂卫

明末时期,流寇兴起。有这样的一群农民掀竿而起,他们更欢迎流寇的到来,甚至主动做起了流寇的内应,开门请流寇进军,长期受到压迫和饥饿的百姓内心是恨极了皇帝。

官兵们不敢于流寇对阵,他们把愤怒发泄在百姓身上,这让最后一些老实的百姓被迫加入了反抗者的队伍。更为可怕的是统治者为了加紧军费需要,盲目的压榨加重百姓的负担,逼的百姓只好投入敌国。

统治者的剥削让本来没多少粮食的百姓陷入更加饥饿的状态,而另一方面流寇的打响着以除劳役,保障生活,吃饱穿暖的口号,一时间得到极大的响应。无数的乡官和八股士遭受死难,被国家视为忠孝报国。其实知道自己作恶太多,以做困兽之斗,死后博取一个好名声。

有相关的史料机记载,秋冬相交的季节,外面流寇大肆进攻,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同一时间,国家的江南地区还是夜夜笙歌,歌舞不断。在次年三月十九日时,北京政府垮台,得知国变消息的明朝皇帝竟然举行了前所未有的盛会,可见的一国之主没有忧国之心。

明朝的覆灭绝非是偶然,终究是治于厂卫败于厂卫,这也是明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

从历史的传承来看,建立厂卫这个特务组织并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为什么锦衣卫和东西厂的历史影响这么大呢?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太过残酷,他们和皇帝走的最为亲近,没人能够制约他们,他们索取贿赂手段残暴,只需要一个虚有的罪名就可以勒索其妥协。厂卫制度的横行霸道也正意味着明朝朝廷还存在巨大问题,亡于厂卫,亡于贪官污吏,亡于皇帝不务正业。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