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押韵规则

如题所述

什么是押韵

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句子的末尾,这叫韵脚或韵字。一般来说,诗词的双数句子的末尾,必须押韵。

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其中的“新”、“人”就是韵脚,韵母是“in”和“en”,在平水韵中同属“十一真”韵部,所以这首诗是押韵的。

为什么要押韵

诗是韵文。不押韵就不是诗了。但是,韵文又不仅仅有诗,词牌,散曲,戏曲词,歌词,包括以前的赋,都是韵文。诗和词只是相对精致,短小的韵文。

那么为什么会有韵文产生呢?咱们最基础的韵文是什么?“顺口溜”。押韵就是为了让句子念起来“顺”,在每个句子最后用相同的韵母来表示句子完结,给说话的人找准节奏,增强句子的韵律性,让人读起来能卡在点上,抑扬顿挫,可诵可唱。

如果连顺口溜都做不到,就不要说写诗了。因为诗词的韵脚不单用来断句,找节奏,还可以通过韵脚的多种变化来反应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押韵也成为了诗词一种修辞方法,不再仅仅是一种形式。


押韵的规则

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有的是全都押韵,有的又不全是为什么?押韵是只要最后一个字押韵就可以吗?

押韵规则其实是根据诗歌发展而发展的。

早期的古风对押韵要求不是很严格,没有后来近体诗那么多规则。像汉武帝时发明的“柏梁体”,纯粹是皇帝大臣们在柏梁台上联句子玩,要求就是每句押韵。魏晋南北朝汉字音韵学发展以后,为了增强语句的抑扬顿挫,一般在单句就不要求押韵了,只在双数句子结尾要求押韵。

前面的断句相当于话没说完,停顿一下,如果句句押韵,人家就会产生每一句都可以做结尾的感觉,对整体篇幅产生混淆。就好像我们去听交响乐吧,明明过了高潮,大家都鼓掌了,可人家其实还有个尾子没演奏完,尴不尴尬?所以在没说完的地方就不要用韵,以示区分。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随着音乐的丰富,诗词篇幅增加而出现的。

最终到了唐朝,诗人们制定了近体格律诗,就将押韵作为一条规则明确了下来。

近体诗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其实押韵相对于近体诗规则来说并不复杂,只分为首句入韵和不入韵两种格式。如《宿建德江》首句就是不入韵的,而李峤的《中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种就是首句入韵格式的,“空”、“同”、“风”的韵母为“ong”、“eng”,视为同韵,在平水韵中同属于“一东”部,所以是押韵的。

近体诗一般是平声押韵,不允许邻韵通押,不允许转韵(律诗、排律),但是像这种首句入韵的格式,第一句的韵脚是可以押邻韵的,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古风的押韵就相对宽松很多,可以邻韵通押,中途可以转韵,但是在两联中(转韵的最小单位)不能平仄通押。可以押仄声韵,不过用仄声韵的时候,单数句就要用平声韵断句,这一点和近体格律诗相反。


其实都是为了创造出抑扬顿挫,有起有伏的朗诵感觉吧。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古绝押的就是仄声韵,所以在第三句就用了平声“翁”来断句。

押韵的忌讳

重韵,落韵,凑韵,倒韵,同义字相押,多音字非本义相押。

这个属于升阶问题,这里就不详细举例叙述了。

古今韵书

韵书古有《平水韵》,今有《中华新韵》,写诗的人需要先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赏析古诗词(平水韵),当然如果只是想自己写诗,不一定非得按《平水韵》来,用新韵就可以了,因为基于普通话,所以并不难,而且写出来的诗人人都能读懂,没有读音上的困扰,方便大众阅读流传。

但是阅读赏析古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还是对平水韵有些了解比较好。

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其实没有冲突。诗词这种文艺类作品,求同存异,不要相互苛责。

诗是韵文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诗以言志,诗以言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9
一、 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通常指句子某个字的全部或部分韵母(响亮韵母部分和后面部分)与其他句子某个字的全部或部分韵母相同,或读音相近。

例如,《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guāng),

疑是地上霜(shuāng)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xiāng)。

“光”拼音为“guāng”,“霜”拼音为“shuāng”,“乡”拼音为“xiāng”。“光(guāng)”、“霜(shuāng)”全部韵母相同,都是“uāng”,和“乡(xiāng)”部分韵母相同,都有“āng”,都在句子最后,“ā”是响亮韵母部分,此即押韵。

又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pín)。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rén)。

“贫”拼音为“pín”,“人”拼音为“rén”。韵母一个是“ín”,一个是“én”,韵母主体不相同,但读音相近,都在句子最后,也即押韵。

诗歌押韵的关键是字的主元音(构成韵母的最响亮音)加上后面的辅音(如果有)彼此重复或类似,以构成语音循环,构成节奏。

所谓元音,是与辅音相对,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不受阻碍发出的音,较为响亮。例如拼音中的a、o、e等。

所谓辅音,是与元音相对,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形成的音,不清晰响亮。例如拼音中的b、p、m、f等。

押韵的作用是便于记忆,并激发或加强人的情绪情感感受(参见《诗歌为什么押韵(谭笑诗歌)》)。

许多情况下,语句押韵就很容易是诗歌。0基础的人了解一点点押韵知识,再稍微掌握一点其他方法,一般一个小时基本能学会写简单诗歌(参加《0基础1小时学会写诗歌》(谭笑))。

二、 押韵规则

(一) 一般规则

诗歌押韵有一般规则和专属规则,多数诗歌押韵都遵循一般规则。

1. 句尾押韵

诗歌押韵通常在句尾。因此,最后那个押韵的字常被叫韵脚。

例如,《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guāng),

疑是地上霜(shuāng)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xiāng)。

韵脚分别是“光(guāng)”“霜(shuāng)”“乡(xiāng)”。

句尾押韵的好处是,句尾是句子结束之处,押韵可以和语句的结束共同构成语音循环,共同构成语句节奏,诗句节奏被强化。

2. 声母不同

多数情况下,押韵字的声母彼此不同。

例如,《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guāng),

疑是地上霜(shuāng)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xiāng)。

韵脚“光(guāng)”“霜(shuāng)”“乡(xiāng)”的声母分别是“g”“sh”“x”,都不相同。

声母不同的好处是,语音的重复暗含在韵母中,不过于显现。

3. 隔句押韵

通常情况下,诗歌常除第一句外,会隔句押韵。

例如,《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guāng),

疑是地上霜(shuāng)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xiāng)。

一、二、四句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之间的第三句不押韵。

又如,《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tiān)。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chuán)。

二、四句押韵,一、三句不押韵。

还有如,《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iān)。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shā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u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yán)。

二、四、六、八、十句押韵,一、三、五、七、九句不押韵。

隔句押韵的好处是避免押韵过密,并可增加诗歌的旋律感。

诗歌也可以句句押韵,但容易导致节奏感过强。

例如,《饮中八仙歌》部分(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chuán),眼花落井水底眠(mián)。

汝阳三斗始朝天(tiān),道逢麹车口流涎(xián),恨不移封向酒泉(quán)。

左相日兴费万钱(qián),饮如长鲸吸百川(chuān),衔杯乐圣称避贤(xián)。

《饮中八仙歌》句句押韵,再加上其语义,就有一种紧赶慢赶的感觉。

4. 最后一句押韵

诗歌通常最后一句押韵。

上述列举的诗歌最后一句都押韵,此处不再重复举例。

诗歌最后一句押韵的好处是,可通过韵音在整篇诗歌最后结束处重复,构成整个诗歌节奏的完整闭环。

5. 长诗歌换韵

换韵,即诗歌中除某些诗句押某一个韵外,另一些诗句会换押其他韵。

例如,《长恨歌》节选(白居易)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c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sè)。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zhī)。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shí)。

……

前四句押韵在“e”,后四句押韵在“i”。

换韵的好处是,写诗歌时可选择使用的字词更多,容易写出内容更加丰富的长篇诗歌,诗歌的韵音也更多彩。

(二) 专属规则

诗歌除有上述一般规则外,某些诗歌还有一些特定的专属规则。

1. 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指唐朝定型的,五字句或七字句,有对仗相粘等特定结构,押平声韵的一类诗歌。

格律本应指格式、规律、韵律。从广义讲,任何诗歌都有格式、规律、韵律,因此,任何诗歌都有格律。但是,通常说的格律,仅指唐朝定型的那种格律诗的格律,是狭义的格律。后来,格律扩展到宋词、元曲,有了一定变化,但也属狭义的格律。

(1)只押平声韵

格律诗只押平声韵。

所谓平声,是声调的一种。

所谓声调,是语音的高低升降形式,主要由音高决定。

例如,“妈、麻、马、骂”四个字,在读音上的不同就是声调不同。

汉语普通话有4个声调,分别叫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也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例如,“妈”就是第一声,也叫阴平;“麻”就是第二声,也叫阳平。

我国各个地区汉语声调会有不同。例如,现在普通话有4个声调,广东话有9个声调。

为将四声简化,古人依据四声平稳和波折的特性,将四声分为两类。一类叫平声,一类叫仄声,仄指不平。

平声包括第一声、第二声。例如“妈、麻”都属于平声;

仄声包括第三声、第四声。例如“马、骂”都属于仄声。

格律诗押韵只押平声韵。

例如,《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liú)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lóu)

“流(liú)”和“楼(lóu)”按现在读音,都是第二声阳平。

注意,唐宋时期,平声可能还未完全分化为阴平、阳平,所以平声都算一个声调。那时仄声也和现在不同,是上、去、入三个声调。入声是一种短促音。

按历史阶段分,我国官方语音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古音,时间从周朝到汉末。现在有人推断已经有四个声调,但也有人推断没有声调。

第二阶段为中古音。时间从隋朝到宋末。已有明确历史记载,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第三阶段为近古音。时间从元初到清末。官方语言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在,中古音的入声则消失。曾经读入声的字变为了其他四个声调的读音。

注意,除许多字不同时期声调会不同外,某些字不同时期声母韵母也会不同。

例如,现在的“者”读“zhě”,而唐宋的“者”可能读“(价)jia”。

唐朝时平声可能没有明确分出阴平阳平,或者只是大体分出阴阳,所以,按唐宋只押韵在平声的规定,现在的阴平、阳平应该都可以互押。但是,格律诗极度追求工整,现在阴平、阳平已明确是两个声调,不属于同一声调,所以,鉴于格律诗极度工整的特性,本文认为,现在写格律诗押韵,尽量区分出阴阳,或者只押阴平韵,或者只押阳平韵。

(2)不换韵

格律诗不换韵。

例如,《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全诗八句,四句押韵,都押韵在“ang”。

格律诗由于不换韵,即使长到100句也不能换,所以,可用字词范围小,长篇创作难度大,从古至今,基本没有极度精彩的几十句格律诗诞生过。

2. 宋词

宋词指宋朝成熟的,大量借用部分格律诗句内格式,但结构上经常长短不一,完全诞生于歌词的一类诗歌。

宋词因非科举考试用诗,是配合音乐的歌词,所以,人们会根据不同乐曲创作出不同格式的宋词。乐曲名称叫词牌,所以词的格式最后也叫做词牌,每一主体格式就有一个词牌。例如,菩萨蛮、忆秦娥等,都是配乐曲调的名称。宋词发展至今,至少有一千多个词牌。

由于人们会按音乐曲调填写字句,所以,写词通常叫填词。后来,曲调遗失,人们多会按旧有押韵平仄模式写,仍然是填。

词的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今天不会有那么多词牌。而且,即使是同一词牌,人们也可以在原有格式上调整修改,写出许多新格式的变体。

写词(填词、改词、写新格式词(也叫自度))与格律诗等比较,在押韵方面会有如下三个特点:

(1) 声调多样

宋词虽大量借用格律诗格式,但声调上非常多样。宋词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一首词既有平声,也有仄声。

例如,《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吴文英)

秋千争闹粉墙(qiáng)。闲看燕紫莺黄(huáng)。

啼到绿阴处,唤回浪子闲忙(máng)。

春光(guāng),春光(guāng)。正是拾翠寻芳(fāng)。

韵脚“墙(qiáng)”“黄(huáng)”“忙(máng)”“光(guāng)”“芳(fāng)”,全部平声韵。

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mù),沉醉不知归路(l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chù)。

争渡(dù),争渡(dù),惊起一滩鸥鹭(lù)。

韵脚“暮 (mù)”“路(lù)”“处(chù)”“渡(dù)”“鹭(lù)”,全部仄声韵。

而如,《钗头凤·世情薄》(唐婉)

世情薄(bò),人情恶(è),雨送黄昏花易落(luò)。

晓风干(gān),泪痕残(cán),欲笺心事,独语斜阑(lán)。

难(nán),难(nán),难(nán)!

人成各(gè),今非昨(zuó),病魂常似秋千索(suǒ)。

角声寒(hán),夜阑珊(shān),怕人寻问,咽泪装欢(huān)。

瞒(mán),瞒(mán),瞒(mán)!

韵脚“薄(bò)”“恶(è)”“落(luò)”“各(gè)”“昨(zuó)(唐宋音为入声)”“索(suǒ)”等是仄声,韵脚“干(gān)”“残(cán)”“阑(lán)”“难(nán)”“寒(hán)”“珊(shān)”“欢(huān)”“瞒(mán)”等则是平声。

(2) 可换韵

宋词可以换韵。

例如上述《钗头凤·世情薄》(唐婉),前面“o”“e”“uo”等是一个韵,后面“an”又是另一个韵,而且,不仅声调不同,主元音等也不同,也不相近,韵音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2)无句句押韵

宋词有隔句押韵,有连续押韵,但是,连续押韵必须与隔句押韵交织搭配,通常无全篇句句押同一韵。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部分(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mù),

沉醉不知归路(lù)。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chù)。

第一、二句连续押韵,第三句不再押韵,到第四句又继续押韵,但没有句句押同一韵。

3. 元散曲

元散曲是元朝时配合当时流行音乐的北方歌词,由宋词俗化而成。“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摘自百度)。

元散曲同宋词类似,也有许多格式,叫曲牌。不同的格式有不同的曲牌,如,天净沙、山坡羊等。

元散曲押韵主要是句句押韵、不忌讳变声调和不忌讳声母相同。

(1) 句句押韵

元散曲通常句句押韵。

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yā),

小桥流水人家(jiā),
第2个回答  2020-12-09
古体诗押韵: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起叙述。
古体诗⑴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我们在讲律诗的韵的时候,已经把平声30韵交代过了,现在再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上声29韵: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俭 二十九豏①
去声30韵: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箇 二十二禡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②
入声17韵: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用韵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尾荠;去声实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③。
第七类④: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⑤。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⑥: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歌 麻 蒸 尤 侵 职 缉⑦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为证:
古风五十九首(录二)
[唐]李白
其十四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
△   △
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⑧。借问谁侵陵?
△   △
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
△   △
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
△  △   △
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   △
(全篇麌韵独用。)
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
△   △
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
△   △
驾鹤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
△   △
缨。

(“清”、“行”、“卿”、“兵”、“缨”庚韵;
“星”、“冥”,青韵。)
伤 宅
[唐]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
△   △
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有青烟。洞房温且清,
△   △
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
△   △
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
△   △   △
腐败肉,库有朽贯线。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
△   △
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
△   △
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
“园”,元韵;“干”、“栏”、“丹”、“官”、
“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醉 歌
[宋]陆游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
△  △
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
△  △
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
△   △
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尽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
△   △   △
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
△   △
千载犹可作!

(“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09
古体诗押韵:古体诗押韵较宽。

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一韵到底 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09
诗词押韵规则是古体诗(包括古风、歌、行、吟)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词和曲因词牌、曲牌不同,押韵规则不同。有的规定较严,只能押平声或仄声韵,中间不能换韵;有的规定平仄韵可以通押;有的规定中间必须换韵等等。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首句押韵的作品: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又如首句不押韵的作品: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诗首句押韵为正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