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反骨的诗句

如题所述

《魏延反骨》诗词鉴赏
诸葛先机识魏延,
已知日后反西川,
锦囊遗计人难料,
却见成功在马前。
【赏析】:
诸葛亮临终安排后事时,对马岱和杨仪分头进行了密嘱,并对杨仪说:“我死,魏延必反;汝与临阵时,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杨仪按照诸葛亮临终的布置,与姜维缓缓退军,不料魏延率兵烧绝栈道,阻遏归路,屯兵南谷。当杨仪、姜维抄到南谷之后,魏延又引兵随后追赶,直取南郑。杨仪依计,将其斩杀。
魏延是蜀汉屈指可数的一流良将。他追随刘备,崛起于蜀汉前期,活跃且建功于蜀汉中期。特别是“五虎将”先后亡故,魏延横刀立马,奔走疆场,冲锋陷阵,独当一面,卓立超群。但他在矢石交飞的战场屡经风险而未死,到头来却死于“自己人”刀下,实在是一个悲剧人物。这首诗没有对魏延一生作评说,而从另一个角度,即诸葛亮识其“脑后有反骨”,临亡布下杀其之计写起,却令人对一代名将之死因,产生更多的反思和遗憾。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魏延悲剧的起因,早在第五十三回就打下了伏笔。当魏延救了黄忠,献了长沙。关羽“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魏延在刘备的救护下,虽没被杀,但说其有“反骨”却埋下了终生的祸根。魏延跟随刘备后,进军西川,汉中大战,屡建功勋,深得刘备的器重。曹操败退汉中以后,刘备留上一将镇守汉中,拱卫蜀汉西北屏障,破格选用魏延当此大任,大出众人所料。刘备不愧为开国之君,识别人才,善用其长。主要是看重了魏延兼有文韬武略、坚毅干练的特长。魏延坐镇汉中,岿然不动,就在夷陵大败,刘备病故之时,国内政局不稳,诸葛亮忙于平定叛乱,挥师南征,遣使使吴,直至誓师北伐,而汉中却安定如常。诸葛亮六次北伐,亦重用魏延。二十七年戎马生涯,忠义耿耿,建功立业,并没铲除魏延头上这块“反骨”。
“锦囊遣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随着“五虎将”相继谢世,魏延成为开国元勋中仅存的大将,地位愈来愈高,资格越来越老,而逐渐产生居功自傲、刚愎自矜的情绪。有时心中怀有不平之气,连诸葛亮都不放在眼中,这些不能不被诸葛亮有所察觉和提防。二者魏延认为从资历和声望来讲,应由他代替诸葛亮,没想到要听从杨仪的安排,他气忿难忍,本来就与杨仪水火不容,便率军南归,只想杀死杨仪等人,结果两人发生火并。魏延烧绝栈道,引兵拦路,表奏天子杨仪造反。杨仪也飞檄进宫,陈魏延反叛。当双方对阵在南郑时,杨仪拆开诸葛亮临终留下的锦囊,知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
魏延之死,历来为人们纷争相左,但大都是围绕历史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而论。倘若从中国政治文化视觉来审视,其头上的“反骨”,看似“皮相学”所误,其实深层的悲剧因素往往正需要从这似是而非的现象上去揭示。人治的社会是产生庸才、奴才的土地,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个性有见识的人了。魏延是个有个性、敢说敢干、勇于开拓、桀傲不驯的人物,其性格就注定了悲剧因素。这种悲剧因素一旦和自身的居功自傲、积郁不平、抗上不满等情绪相撞,就会遭到厄运。何况魏延率部自行其事,火并朝臣,又有多少理可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1
杜甫的吟酒诗中有不少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作,读了,分明可以触摸到诗人的心脉,它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喜怒哀乐融合在一起:“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九日》),以酒后追忆唐玄宗去骊山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之事,委婉地指出唐玄宗的骄奢淫逸造成了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之恶果,于沉郁之中见哀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勾勒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贫富图,反映出人吃人的社会现实。“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其三),含泪写尽兵荒马乱之中人民生活之维艰,统治者穷兵赎武之危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获悉官军平定叛乱、收复失地喜讯后兴奋不已的心怀,爱国精神跃然纸上。诗人热爱农村,亲近农民,熟悉农民的生活习惯,善于用农民的言行写出农村的风俗习惯与农民憨厚爽朗的性情,吟酒诗因而散发出村酒的芬芳、乡士的气息:“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杜甫吟酒诗内容丰富多彩,除上述具有现实性、人民性与爱国精神的诗外,还有一些缅怀往事,思念亲朋,描述自身与别人生活、性情的作品:“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遣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卸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赠卫八处士》),“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醉歌行》),这些歌咏诗人与李白、高适、郑虔等友人往来,以及饯别亲友的诗,于真率中见深情,于朴素中见厚意。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壮游》),这是诗人豪爽、正直、嫉恶如仇性情之真实写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草堂纪事》),“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屏迹三首》其三),这些诗写诗人穷困潦倒之生活,流寓他乡之愁苦,颇显“老杜”之风。写他人生活、性情的《饮中八仙歌》堪称其代表作,诗中惟妙惟肖地描述了贺知章等8位酒家狂士的嗜好、醉态及性格。
  在杜甫的吟酒诗中,也有一些吟咏放怀畅饮、借酒遣怀之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第2个回答  2020-11-11
《忆爱》
春雨初夏时,孤伞满风雨。
忆雨远背影,爱从何处生。
《云旱黄牛惊》
枯叶黄坡干门框,磨刀霍霍黄牛惊。
原是肥地干裂土,只将黄牛篱耕卸。
《无题》
余霞知了看风色,静听绿田换秋色。
农忙臭水盖农田,又是一年好收成。
《依窗独望桃花》
朝露刺眼满花枝,滴落谁家小孩童。
忽感朝露人空散,独留桃花暗自叹。
阳光驱人散花露,一人独望光香满。
应是朝露抚尘去,需趁正午好时光。
第3个回答  2020-11-11
诸葛先机识魏延,

已知日后反西川,

锦囊遗计人难料,

却见成功在马前。

【赏析】:

诸葛亮临终安排后事时,对马岱和杨仪分头进行了密嘱,并对杨仪说:“我死,魏延必反;汝与临阵时,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杨仪按照诸葛亮临终的布置,与姜维缓缓退军,不料魏延率兵烧绝栈道,阻遏归路,屯兵南谷。当杨仪、姜维抄到南谷之后,魏延又引兵随后追赶,直取南郑。杨仪依计,将其斩杀。

魏延是蜀汉屈指可数的一流良将。他追随刘备,崛起于蜀汉前期,活跃且建功于蜀汉中期。特别是“五虎将”先后亡故,魏延横刀立马,奔走疆场,冲锋陷阵,独当一面,卓立超群。但他在矢石交飞的战场屡经风险而未死,到头来却死于“自己人”刀下,实在是一个悲剧人物。这首诗没有对魏延一生作评说,而从另一个角度,即诸葛亮识其“脑后有反骨”,临亡布下杀其之计写起,却令人对一代名将之死因,产生更多的反思和遗憾。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魏延悲剧的起因,早在第五十三回就打下了伏笔。当魏延救了黄忠,献了长沙。关羽“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魏延在刘备的救护下,虽没被杀,但说其有“反骨”却埋下了终生的祸根。魏延跟随刘备后,进军西川,汉中大战,屡建功勋,深得刘备的器重。曹操败退汉中以后,刘备留上一将镇守汉中,拱卫蜀汉西北屏障,破格选用魏延当此大任,大出众人所料。刘备不愧为开国之君,识别人才,善用其长。主要是看重了魏延兼有文韬武略、坚毅干练的特长。魏延坐镇汉中,岿然不动,就在夷陵大败,刘备病故之时,国内政局不稳,诸葛亮忙于平定叛乱,挥师南征,遣使使吴,直至誓师北伐,而汉中却安定如常。诸葛亮六次北伐,亦重用魏延。二十七年戎马生涯,忠义耿耿,建功立业,并没铲除魏延头上这块“反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