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

如题所述

一、故事译文
1. 公仪休是鲁国的宰相,特别喜欢吃鱼。有人买鱼献给他,但他却不接受。他的学生不解,问他原因。他解释说:“我之所以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是因为如果收了鱼,我可能会因接受贿赂而被罢免宰相,那样我就无法自己得到鱼了。如果我保持廉洁不收贿赂,就不会被罢免,我就能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2. 公仪休担任鲁国宰相时,非常喜欢吃鱼。当他成为宰相后,很多人都送鱼给他,但他都拒绝了。他的弟子劝他:“老师,您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公仪休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我才不能接受别人送的鱼。如果我因为接受贿赂而被罢免宰相,我就无法满足对鱼的嗜好了。如果我廉洁奉公,不接受贿赂,就不会被免职,我也就能一直吃到鱼。”
3. 公仪休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都争相买鱼献给他,但他都拒绝接受。他的弟子不解,问他原因。他回答:“我之所以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鱼会让我失去宰相的职位,那时即使我想吃鱼,也没有人会给了。如果我保持廉洁不接受贿赂,就能一直保持宰相的职位,也能一直吃到鱼。”
二、故事原文
1.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2.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今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
3.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长自给鱼。”
三、故事出处
《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初潭集·廉勤相》。
扩展资料
1. 启示: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个人喜好与事业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管住小节,抵御诱惑,保持清廉。
2. 人物介绍: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人,官至鲁国宰相。他因廉政而不收礼物、守法被流传后世。他还教导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
3. 作者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门师兄。韩非子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