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春节手抄报的素材

1.虎年对联(十幅以上,好点的)
2.年俗(100~200字)
3.春节字谜或谜语(带有答案而且要跟春节有关系)
4.扩展(我知道的内容就这些了要好的内容也可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16
1 白虎替青牛招财进宝
黄莺鸣翠柳辞旧迎新

虎跃龙腾创人间奇迹
莺歌燕舞描大地春光

虎跃龙腾有天皆丽日
花香鸟语无地不春风

花团锦簇江山添异彩
虎啸龙吟华夏壮神威

金牛辞旧携凯歌而去
乳虎迎春带捷报新来

瑞雪兆丰年年年大吉
丑牛接寅虎虎虎生威

岁月逢春山河添锦绣
人民思治龙虎振精神

效虎豪吟放怀歌富岁
闻鸡起舞挥笔颂春光

祖国腾飞大鹏振羽翼
宏图再展乳虎显神通

忆旧岁牛劲冲霄汉神鞭一指神州巨变
看今朝虎威壮中华众志成城经济腾飞

庆虎岁把酒高吟虎跃曲
祝丰年扶犁又唱丰收谣

迎虎年敢逐改革拦路虎
送牛岁勇当奉献老黄牛

迎新春处处呈文明气象
入虎岁人人当改革先锋

虎跃龙腾碧海黄山妆玉宇
莺歌燕舞春风旭日蔚神州

虎跃龙腾华夏人民多俊杰
莺歌燕舞阳春山水尽朝晖

牛耕广野丑年犁出文明路
虎跃深山寅岁图开舜尧天

岁步寅年喜庆团圆同把酒
珠还合浦欢歌一统共迎春

喜庆牛年两制先迎香港还
欢歌兔岁亿民再赞澳门归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丑岁建奇功香港回归昌国运
寅年兴大业宏图展现壮情怀

虎年喜虎劲攻关夺隘皆如虎
春节焕春光绣水描山总是春

牛年虽过去牛劲更增多奉献
虎岁喜临门虎威大振有精神

寅时入虎年十亿人民振虎劲
佳节描春色九州大地荡春潮

龙腾虎啸
腊尽春回

高崖伏虎啸
茅庐卧龙飞

虎啸风声远
龙腾海浪高

龙引千江水
虎越万重山

密林藏伏虎
萝峰染晴云

山月流古雪
风虎浴清泉

事事都如意
虎虎有生气

云中熊虎将
天上凤凰儿

百尺飞泉鸣震谷
一声长啸势惊天

丙部琳琅春馥郁
寅宾璀灿日光华

长白虎啸林中日
江南猿啼岭上风

赤县奔腾如虎跃
神州崛起似龙飞

丑旧寅新宏图展
牛归虎跃春意浓

丑去寅来千里锦
牛奔虎啸九州春

丑去寅来人益健
牛奔虎跃春愈新

春风浩荡神州绿
虎气升腾岳麓雄

春风着意随人愿
虎气生威壮国魂

春光春色源春意
虎将虎年扬虎威

春节乍闻春有喜
虎年乐见虎生风

春雷巨响山河动
月夜旋风草木飞

春晓寅回人起舞
岁祯虎啸物昭苏

2 虽说“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老北京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祁盼来年的好运。

3 一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大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 答案是:拿
一人在内,猜一字 答案是:肉
一人挑两小人,猜一字 答案是:夹
一人腰上挂把弓,猜一字 答案是:夷
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 答案是:告
一口咬定,猜一字 答案是: 交
一大二小,猜一个字 答案是:奈
一斗米,猜一个字 答案是:料
一月七日,猜一个字 答案是:脂
一加一,猜一字 答案是: 王
一半儿,猜一个字 答案是:臼
一字十三点,难在如何点 ,猜一个字 答案是:汁
一百减一 ,猜一个字 答案是:白
一夜又一夜,猜一字 答案是:多
一个人搬两个土 ,猜一个字 答案是:佳
一个礼拜 ,猜一个字 答案是:旨
一家十一口,猜一字 答案是:吉
一家有七口,种田种一亩,自己吃不够,还养一条狗 ,猜一个字 答案是:兽
一根木棍,吊个方箱,一把梯子,搭在中央 ,猜一个字 答案是:面
一只牛,猜一个字 答案是:生
一只狗四个口,猜一个字 答案是:器
一一箭穿心,猜一字 答案是:必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猜一个字 答案是:府
一边是水,一边是山,猜一个字 答案是:汕
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猜一个字 答案是:秋
七人八只眼,猜一个字 答案是:货
七人头上长了草 花
七十二小时 晶
七个人有八只眼,十人亦有八只眼,西洋人也眼八只,家母同样眼八只 货真价实
九十九 白
九只鸟 鸠
九号 旭
九辆车 轨
九点 丸
二八佳人 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2-16
虎年对联:1.虎虎朝气
威震四方名传千里
雄风八面唯我独尊
2.五福临门
吉祥如意进万家
虎气雄风传千里
3.锦虎迎春
虎啸青山千里锦,
风拂绿柳万家春
4.虎跃盛世
人逢盛世精神壮
虎跃奇峰气势雄
5.玉虎送福
牛奋千程荣盛世
虎驮五福贺新春
6.虎啸春阳
乾元启运三阳泰
斗丙回寅万户春
7.虎满乾坤
四海三江春气息
千家万户虎精神
8.虎气盛世
人效黄牛心自贵
岁朝寅虎劲更高
9.虎跃龙腾
山明水秀风光丽
虎跃龙腾日月新
10.虎年大吉
人添志气虎添翼
雪舞丰年燕舞春

人间喜庆康平世
虎岁承欢幸福春

虎跃龙腾生紫气
风调雨顺兆丰年

虎步龙骧,一代英才造气势
鹏飞鲲击,千年古国炳新篇
各地年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 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春节字谜谜语:春节征联选(报刊名)老年文摘
过春节逢生日(称谓职务)寿星
春节更换年画(成语)弃旧图新
春节前营运特点(成语)反客为主
天天过春节(成语)度日如年
元旦春节传捷报(成语)节节胜利
春节在外倍想家(诗词句)乡心新岁切
环宇都道春节来(书名)世说新语
过春节要小心火烛(探骊格)元人·忽必烈
春节第一日(字谜)夫
春节二日(字谜)大
春节二日人已去(字谜)一
春节放假三天(字谜)人
春节后大扫除(字谜)二
春节后干劲冲天(字谜)奉
春节后面貌一新(字谜)众
春节前,秋分后,总念乡音(字谜)香
春节前到广西(字谜)旷
春节前调休(字谜)茶
春节前有心创意(字谜)立
春节三人又聚首(字谜)最
春节三日(字谜)人
春节三日,人人团聚(字谜)众
春节三日,天天放工(字谜)众

春节的由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有关春节的传说: 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第3个回答  2010-02-16
词语释义
词语:春节
拼音:chūn jié
英文:
1. Spring Festival;
2. the Spring Festival;
3. lunar New Year's Day;
4. Chinese New Year's Day
解释:
1. [spring] 指春季。《后汉书·杨震传》:“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南朝梁元帝《春日》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协<苦雨>》:“有弇兴春节,愁霖贯秋序。”宋代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the Spring Festival] 节名。古指立春。今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指中国年,是新一农历年的开始,是中国的传统盛大节日(也包括除夕与初二初三)。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王起》:“既遇春节,难阻良游,三五人自为宴乐,并无所禁。”宋文天祥《狱中》诗:“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火线春节夜》:“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谁会想到这一天就是春节呢。”
3. [lunar New Year's Day] 为农历正月初一日。公历日期不固定,一般是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清以前的2000多年,是以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岁首(相当于现在春节),意思就是春天从这天开始。
[编辑本段]节日简介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大年、过大年”。阴历是根据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来制定的;而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周期指定的。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满、蒙古、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越南语称为“T?t Nguyên ?án”(节元旦)、日语称为“正月”(明治维新后改称旧正月)、韩语称为“??”(此乃固有词,即新年之意)。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一词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传说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又名"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也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1]??。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2]?。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概念

春节和年的概念[3]????,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过年对中华民族可以说源远流长,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而“春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秊”,《说文解字·禾部》:“秊,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4]??。“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

来历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三朔”等,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据考证,春节称谓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5]??。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亟待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广为流行至今。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
庚寅年新年贺图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
年画“年年有余”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10-02-16
节日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庚寅年新年贺图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过春节,燃放爆竹,在门窗上张贴字画祈福、装点居所,是这个节日最普遍的习俗。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象征着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贴门神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年画“年年有余”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