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制的起源和演变

如题所述

1. 中国的古代时间制度,从宋代起,将每个时辰细分为“初”和“正”,例如,“子初”指23:00至午夜0:00之间的时间段,“子正”则指0:00至1:00之间。
2. 这种细分的计时方式,与现代的24小时制有着相似之处。例如,赤道日晷就是将正午至次日正午的时间,按照“初”和“正”划分为24个时段,从而形成了“小时”的称呼。
3. 西洋人华耳(walther)在公元1504年发明了地球24时区的划分方法,这是24时计时法的起源。
4. 在古代中国,时间被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有其特定的名称,如夜半、鸡鸣、平旦等。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变得多样化,原来的时间划分方式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
6. 地支纪时法中,晚上11点为子时,凌晨1点为丑时,凌晨3点为寅时,早晨5点为卯时,上午7点为辰时,上午9点为巳时,中午11点为午时,下午1点为未时,下午3点为申时,傍晚6点为酉时,晚上8点为戌时,晚上10点为亥时。
7. 因此,“从巳时直杀到未时”在现代时间理解中,相当于从上午10点持续到下午2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