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如题所述

在学习中需要有勤学好问的习惯,尤其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探究的源头就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国论文网 /9/view-4710039.htm
一、鼓励学生提问,营造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其实是学生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
学生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奇思妙想,甚至是异想天开。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用心倾听,应该具有宽容的心态,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态度去引导学生、鼓励他们,使他们的思维在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不惟书、不惟师,有十足的勇气发问,有百倍的信心探究,做到敢想敢问。这样,教师才能善待学生的独特解法,容忍学生的“出格”想法,使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得到发展。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完“十几减9”新课准备总结算法时,突然有位学生发问:“老师,15-9,5不够减9,我是反着减(倒着减),就是先用9-5=4,再用10-4=6,所以15-9=6,这样算可以吗?”教师在备课中并没有把这种情况考虑到,一下子愣了。但是很快,这位教师异常激动,抚摸着这位学生的头,表扬了他敢于提问,发表问题独到之见的勇气,并当即师生一起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发现了这种算法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有了教学的民主,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质疑的勇气,而且保护了学生创新的火种。
二、引导学生提问,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提出数学问题的注意点:(1)问在知识的“来龙”和“去脉”;(2)问在知识的“为什么”;(3)问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
2.引导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常见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追问法和类比法。教师要根据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三、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
1.学生对教材的质疑。教师教学要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里有道习题: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教学时,在学生依题意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对此题提问。有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化成带分数后再比较,不化成带分数就不能比较了吗?”学生能够这样质疑更是难得,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体现思维的批判性。可见,引导学生对教材提问,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学生对解法提问。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看学生解答的结果,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思考过程,教师要尽量避免忽视对学生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如在讲授四年级“一般应用题”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加工一批服装,原来每天加工60件,需要6天完工。现在要想提前一天完工,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加工多少件?多数学生的解法是60×6÷(6-1)-60=12(件)。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解法:“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呢?好在哪里?是怎样想的?”最后请两名解法与众不同的学生展示解题的过程:60÷5=12(件),并交流解题思路。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体现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
3.学生提问教师。某些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教师再拿出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有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4.生生互相提问。让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热情。
5.学生对生活提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努力训练学生成为提问者。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半径以及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知识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锅为什么是圆的?”“VCD光盘为什么是圆的?”“运动场上跑道的两端为什么是半圆形的?”等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深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求异,有问题,才会有创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问题充满课堂,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14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在数学教学中,似乎总是老师提问的多,学生提问的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搭建宽松、平等的平台,让学生敢于提问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学生敢于提问,进入主动思维的状态,而不是严肃有余、气氛沉闷,学生只听不问,处于被动思维的状态。除了老师方面的原因外,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甚至幼稚,怕同学取笑,更怕老师批评指责,不敢发言。还有部分学生依赖心理较重,只想课堂上靠老师讲解、作业照套例题,学习只停留在表面,认为自己都懂了,懒得提问题。对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的积极性。

  1、营造宽松、活跃的提问环境。要尊重学生,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者不着边际,也要运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尽可能让他们优先发言。还要教育引导取笑他们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帮助,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探索问题的环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敢于提问、踊跃发言。

  2、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一般在家中都是事无巨细皆由家长一手包办,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心理。教师要与家长多加联系,密切配合,克服家庭、学校包办过多的不良影响。还要在课堂上多启发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运用活泼的教学手段。为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要注意运用好活泼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问搭建平台。如经常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比赛,通过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各组成绩,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热情。学生将会在竞赛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质疑和提问的习惯。

  二、打牢知识基础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

除了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外,还要增强学生学习素质,培养良好习惯,善于在学习中质疑,不断从提出低质量问题向提出高质量问题转变。

  1、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就会出现提出简单、幼稚甚至荒唐可笑问题的情况,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因此加强双基训练,打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比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3、培养良好习惯。除了课堂上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提问以外,也要培养他们在课外自习、思考中质疑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准备专门的问题记录本。无论在作业练习或课外学习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都记下来,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也可以求助同学或老师。这样就能在学习、生活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质疑习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主动思考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答疑中获得快乐

  如何答疑和解疑,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后的恍然大悟和释然快乐,并乐于提问、认真钻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按问题—思考—发现—掌握和提高的轨道进入良性发展过程。整个认识过程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始终以积极思维去探索和发现,同时获得问题解决的愉快情感经验,这就有助于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内在动力。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先设计一个场景:班级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全校投篮比赛,现在我班有四个候选队员,平时的成绩如下:小明投过20个球,投中17个球;小东投过25个球,投中21个球;小军投过50个球,投中40个球;小亮投过10个球,投中8个球。要选谁去呢?经过讨论思考后,有的学生提出应让小军去,因为他投中的球最多;有的提出应让小亮去,因为他投不中的球最少;有的提出应该用抽签的办法,谁抽到谁去。那么到底应让谁去呢?应该有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才行。最后学生再进行讨论,一致觉得应该用命中率来衡量,也就是用百分比来衡量。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取了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了对百分数深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主动思维的火花塞,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只要解决了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答疑中获得乐趣这三个环节,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主动探索、独立发现的创造者。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