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全会决定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理论依据之一,是事物普遍联系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都是普遍联系的,国内、国外也是普遍联系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每一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任何单一的改革,都难以破解发展难题。从改革实践来看,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体制外到体制内,从浅水处到深水处,从攻易到攻坚,从基础到上层建筑,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从改革设计来看,改革不能满足于局部、阶段的成功,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我国的改革已进行了35年,一步一个脚印,量积累着质,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改革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我国发展的所有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理论依据之二,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矛盾普遍性原理。问题就是矛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体现党中央的问题意识特别强,以问题为导向去改革,我们的改革是问题倒逼式的改革。问题既指改革实践中重大的、突出的、关键的难题,也是老百姓所期盼、所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客观要求,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全面推进各个方面的改革,才能实现中国的发展。矛盾是普遍的,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发展过程的矛盾、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又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每个领域的改革也有其重点,主线是非常明确的。六个紧紧围绕,使得全面深化改革主题更加明确、细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其他一切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或这一重点展开。其他五个紧紧围绕,也都是紧紧围绕一条主线或一个重点进行深化改革。
理论依据之三,是系统论原理。系统论揭示了事物的整体性、协同性、结构性、功能性、层次性。系统是两个以上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统一整体。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结构决定功能。事物是分层次的,事物本质是多级的。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同一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作,会产生新内容,放大系统的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系统论原理的应用。因为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单位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配合与协作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应用系统论、协同论方法,调整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把这种客观规律性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真正能够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伟大宏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