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毫无疑义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5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毫无疑义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15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不仅教师的观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且一些教学行为如:课堂预设、情境创设、学生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有了明显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教学的面貌得到了改变。但同时也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有些数学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课堂效率较低,影响了学生真正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大家开始关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
一、精心“预设”抓“生成”。
一节课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所以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好的课前“预设”,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教案就如杜威所说是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进课堂,一个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展现,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它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如: “思维训练课”,我有幸听了3遍,他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引入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指缝的变化,无论学生回答如何,总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知识功底,引导学生随着问题主线进行思考,进行思维的训练,并在活动中探索解决的方法,是节预设成功的好课。但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执行教案的预设内容,应重视课堂新生成的资源,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机智,加以充分利用。如:在不同学校讲课时学生对设置的问题情境的处理,但李老师都能抓住学生的答案进行生成,使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处理都有所区别,但却同样精彩。
审视“预设”与“生成”,倘若没有精心预设,也谈不上生成,只有在实施预设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的瞬间,预设自然变为动态的生成。学生是有思维的人,不会完全按我们预设的那样进行活动,所以课堂上常出现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使课前预设很难有效的达成。每一位数学教师,预设都要极为充分,对设置的问题,学生回答出来怎么办,回答不出怎么办,回答超越问题的本身怎么办等等,自然就能有效地解决预设生成中的一些矛盾,也只有这样,教师也才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进行调控,促进预设的有效生成,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二、 情境创设要合理。
数学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数学课堂中良好的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情境的创设途径有很多种,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猜想情境等,在“二年级角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1、将剪刀、背心、红领巾等实物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学过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快发现了对称、角等数学知识。2、动画出示机器人,引出角朋友(直角),借助角朋友寻找情境1中的角的兄弟们。3、通过猜名字引出锐角和钝角……本课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很好的掌握了知识,是个较为成功的情境创设。但在一些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为了情景而创设情景,设计牵强附会,而不能将学生置于参与的情境中,根本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导致课堂低效。如:给中、低年级上数学课时,总想将课的内容融于故事情节中,但由于欠缺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情景与内容总是不够融合,不但不能激发情趣,还浪费许多的准备时间。又如:一些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无边际的猜想,意义不大且养成学生不负责任的毛病。让情景创设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进行情景创设的目标。
三、积极参与讲实效。
新课标强调课堂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它决定这活动的始发、活动过程、活动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成为课改以来老师们教学的一个亮点。如:在进行圆柱体体积的教学时,不仅老师用教具演示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更有学生转化的动手操作;圆锥体积的教学,学生已经走上讲台,取代了昔日教师的演示,不仅借助沙子或水将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形象地展示给大家,还能让大家参与推导的过程中,加快、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大多数老师都十分重视,尤其是小组合作,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时课堂气氛虽然活跃,学生充分“参与”,但效果其实并不好。我回顾自己的教学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如:有时问题过于简单或直接,根本不用合作我却在组织交流;一些问题不够重点,白白耽误时间;还有一些问题应该讨论,可给的时间却过短,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最终学生参与了,但只是走了形式。体现出来,那就是课堂无效。老师们注意的是一定要理解学生参与与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不仅如此,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方法,合作的技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
第3个回答  2019-06-25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