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围绕五大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如题所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它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三步走”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1. 转变人才观。国以人立,业以人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分数不能全面反映人的素质,分数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早期的分数高低很难决定一个人一生中学业乃至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后发现,“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顶尖人才”。而当初在学校里成绩平平甚至被老师认为是差生的人,在社会上可能会更有所作为。
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必须转变以学历为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以能力为核心的公平竞争用人观。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有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又有初级人才。同时,人才的培养途径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科学人才观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将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无可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
2. 转变教育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府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导者。实施素质教育特别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不少地方领导对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还习惯于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主要指标。这无疑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使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遇到层层阻碍,难以在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得到落实。
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要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把推进素质教育情况纳入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政绩考评的内容,并配套相应的奖罚政策和制度,确保政府在决策和执行上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各级教育部门不得再以考试成绩、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对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3. 转变成才观。要实施素质教育,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子女受到很好的教育,这无可非议。但家长需认识到,接受大学教育诚然是子女成才的重要条件,但绝不是唯一条件。未能在高校接受教育,同样可以通过工作、实践、自学成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有用人才,同样可以展示自己的价值。家长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支持者,应努力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应结合子女的兴趣、爱好,理性、科学地教育子女,不能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盲目地给子女施压。要把舔犊情深、望子成龙与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统一起来。
4. 转变教育评价观。在“分数至上”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下,教学沦为了考试的附庸,学校、教师、学生如泰山压顶,都在为分数疲于奔命。“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育人”,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目标直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正是在这种狭隘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下,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育人的宗旨就这样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于是,一个个无限丰富、充满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生命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就被抑制甚至被扼杀掉了。如此一来,完全扭曲了教育的功能,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强调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且将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构成威胁。因此,必须转变“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观。
三、深化改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一场涉及社会用人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
1. 改革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在用人机制上,政府要改革过度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用人制度,要从“学历至上论”转为“能力中心论”,要制定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就业政策,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政治保障。政府可规定不同岗位相应的人才规格,高中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不需招大专毕业生,大专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不需招研究生。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在招聘、用人、待遇等各方面都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公平公正地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以素质和实际能力为准则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就业、用人机制,真正从根本上摒弃仅仅以学历、资质和以分数取人的偏向。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必须调整教育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除了要大力发展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外,还要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电大、自考等)。同时,还需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联接渠道,使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与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3.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实,科学评价是关键。只有做到科学评价办学质量,只有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制度,才能引导和促使学校教育回归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打破以考分多少来评定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改变将分数作为招生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相应改革。要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制定正确的中、高考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完善招生录取办法,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4. 推进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5.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提出了教育要立足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努力、实践能力的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校每项工作中,落实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载体,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要改革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生素质才会有所提高。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全面的实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