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材料可以共享吗学前教育2014年第5期作品

如题所述

 在一次区域活动时,一位小朋友拿着美工区画好的鸡蛋壳就小餐厅那里去烹饪了,然后还让其他小朋友品尝香不香。正在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老师走过来问:“你那个鸡蛋壳是从哪拿的呀?我不是说过哪个区的东西就得在哪个区玩吗?赶紧把它放回去。”于是,幼儿只好乖乖地将鸡蛋壳放了回去,脸上显出无奈的表情。老师对此的看法是:“不规定材料的游戏区域,活动室一会儿就乱糟糟,没法收拾。”制定活动区的游戏规则,究竟是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还是促进幼儿发展?活动区的游戏规则如何规定,才能适宜幼儿的发展呢?
  自由是幼儿游戏的起点
  文/郭艳玲
  “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 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而不是教师。玩不玩游戏,玩什么主题都应由幼儿自己决定,尤其是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材料更是如此。 长期以来,很多幼儿教师为了让活动区配合五大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大都绞尽脑汁,对活动区玩具材料进行了高结构化的设计。我认为不妨尝试两种途径,增加游戏的自由,提高幼儿的兴趣。
  途径1:降低材料的结构化程度
  高结构材料封闭性强,需要幼儿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操作,很容易让幼儿失去游戏兴趣;而低结构材料开放性强,无固定玩法,目标隐蔽,对幼儿来讲自主的空间大,可以玩出花样,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教育效果,更容易被幼儿喜欢和接受。如果话题中的教师在小餐厅少投放一些封闭性材料,多投放一些开放性材料,并且根据活动区的容纳量尽量多地增加材料数量,让幼儿玩得更开放,游戏兴趣持续得更久。
  途径2:实现活动区材料的共享
  所谓的活动区材料共享就是指教师在活动区游戏时间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幼儿可根据游戏的需要从任何区域选择玩具材料,做到班级活动区材料共享。
  为了便于幼儿取放玩具,教师应把相互关联、种类近似的活动区安排在相邻位置。而教师在指导时,更多要做的是在活动区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揣测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需要,不受区域的限制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游戏的材料,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和满足,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班级活动区材料的共享好处多多,但于很多年轻教师难免会出现案例中提到的担心,即“不规定材料的游戏区域,活动室一会儿就乱糟糟,没法收拾”。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必须包括学习规则和遵守规则。”那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规则?由谁来制定游戏规则?
  教师制定规则出发点经常是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考虑幼儿的趣和要会少一些,所以我建议,拾玩具的规则应该由全班幼儿讨论协商制定,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幼儿会更容易认同,游戏时也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如果出现了违反规则的现象,影响了班级游戏的正常开展,那么教师可就出现的问题及时让幼儿讨论,使幼儿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反思规则 抓住契机
  文/ 吴艳
  规则的制定是为促进幼儿的发展,应当随着幼儿的成长与需求而有所变化,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阻碍发展。如果舍本求末,将幼儿发展与班级管理位置互换,未能做到幼儿发展优先,那就失去了幼儿园存在的最主要意义。促进幼儿发展才是教师开展幼儿工作的最主要依据,也是最核心的目标。只有把握规则被打破的教育契机,发现幼儿新的成长需求,我们抓住机会才能促进成长。
  及时改变,创新支持
  我们要有“破”的勇气,发现有益幼儿成长的契机后立即进行改变。比如,一开始,我们班尝试制定了“外带时间规则”,组织幼儿一起进行商量,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说出自己想要带什么区域中的物品到什么区域中去、想带出去多长的时间。谈话与商量结束的同时,我们共同制定了“外带时间规则”,从一个区域中带出来的物品,区域活动结束后,幼儿必须要先把物品放回原来的位置,而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活动。
  这样的时间规则在一段时间中给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带来了很多自由。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同区域中的物品在幼儿智慧的碰撞下展现出了原来我们不曾想象过的形态,具有极强的想象与创造性。
  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了缺陷:孩子们把两个区域的物品带出来后,做出了具有创意的物品,由于时间规则的限制,成品不能得到长时间的保存,每次区域活动结束时,当构成创意的各种原料要被送回原处时,很多孩子都低着头闷闷不乐。
  发现问题所在后,我们再次尝试与改变,使用照片记录的方式,记录下幼儿的作品,并将作品照片进行公布,还时常通过一些家长开放日等公共活动时间让幼儿对自己的创意作品进行介绍。
  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预想与现实不符的情况。所以,依照幼儿的成长所需进行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尝试,优化规则的制定,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发觉规则,促进成长
  规则的制定或者是改变都是在发展幼儿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一次,一位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用建构区的圆管和美术区的纸艺组合成一个“长脖子人偶”,并拿到老师面前炫耀,同时说明了自己的“愿望”。他说:“老师,我想让我的‘长脖子人偶’和我在一起久一点,我可以明天再把他们放回去吗?”我看着孩子眼神中透露出来的渴望和一些自豪,被打动了,答应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向所有孩子介绍,大家都赞扬他做得很好看,还羡慕他可以保留“外带”材料更多的时间。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新需要,又调整了规则,在教室的角落里开辟出一片小小的“分享区”,用一个小栅栏把这个小天地围起来,并投放了一个置物柜,用于展示幼儿的作品或半成品。幼儿可以把自己的物品放在展示柜上,在第二天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作品。这个区域同样有着自己的规则,摆放整洁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制作物品的小主人必须要向其他幼儿说明自己做了什么,要在区域中摆多久,接下来可以怎么做等等。并且,我们还要求幼儿能够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把相关材料放回原来的区域。
  规则的改变让班级中多了一个小区域。“分享区”的产生让幼儿的自主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都得到了提升,原有区域中的活动也变得更有探索性和创新性,新的玩法、创造不断出现。
  回归幼儿的立场
  文/ 张莉娅
  我曾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小医院中,一名当医生的幼儿中途离开了自己的岗位,到超市 “闲逛”,还拿来许多“食品”。我很不理解,本想立即纠正他的游戏行为,指导他怎样当医生、怎样遵守医生的职责。聪明的孩子看到我不满的表情,着急地解释道:“我的一个病人很痛苦,可是他一点儿也不闹,还不怕打针。我要奖励他,安慰安慰他。”我很惊讶,汗颜自己的简单无知,并虚心地向他请教:“你怎么想到要这样做的?”他回答说:“妈妈就是这样的,每次我生病的时候妈妈都要奖励、安慰。”
  原来如此,我自作聪明差一点干扰了孩子的游戏。游戏中,幼儿会主动地将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游戏之中,并创造性地模仿生活,再现生活。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游戏,现实生活是幼儿游戏的一面镜子,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在。
  从表面上看,医生去超市并不符合医院游戏的规则要求。但是探视病人、安抚病人是经常发生在医院里的事情,幼儿迁移自己生病的经验,借助超市的材料玩出了新花样,丰富了医院游戏的内容,让“小病人”感受到了“小医生”的关怀和温暖。“小医生”和“小病人”在游戏中情感、认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不应该大力支持吗?
  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能不能用美工区的鸡蛋来玩小餐厅游戏”,回答是肯定的。但在我们的思维中,当遇到幼儿有一些我们不解、不允许的的行为时,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先考虑“怎么办”,而较少花心思去搞清楚儿童的行为本质是什么,从而导致对儿童的行为本质“是什么”的认识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偏差,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肯拜幼儿为师,询问幼儿的想法,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可以化问题为资源,化困难为机遇,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比如,当幼儿发现自己游戏区的材料不够用,想借用别的区域的材料,可以怎么做?用好后,又该怎么做?大家在游戏中有什么新的想法,还需要收集哪些材料?收集的材料太多,又该怎样摆放,是放在公共区域还是放在各个区域?
  当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时,老师的担心一定是多余的。如果教师站在自身管理的角度提出的游戏规则不仅不能支持幼儿的游戏,反而会干扰、破坏幼儿的游戏,那么任何规则都是徒劳无益。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幼儿的游戏行为和真实想法,那么任何指导都是徒劳无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