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28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上小学的孩子,有的会发生不告而取他人东西的情况。有时是在班级里,有时是去别人家玩的时候。孩子偷拿家里或同学的东西,虽没有成年人故意犯法那么严重,但家长一定要非常重视,因为与其他行为问题相比,这个是冒犯、侵扰别人利益,引起别人痛苦的行为,如不及早干预,长此以往,确实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在不告诉主人的情况下把别人的东西拿走,是偷窃。但是在孩子这里,他未必那么理解这个行为的定义、内涵和后果。除了生物学因素造成的品行障碍外,一般容易偷拿东西的孩子,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情况,分别分析、给建议:

01

因为亲子关系不畅,孩子不敢告诉家长或者告诉了家长只会被拒绝,因此就偷偷拿走家里的东西。也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拿家里的东西要告诉家长,征得家长的同意。这类情况孩子年龄偏小或智力水平较低,家长要耐心解释,建立规矩。孩子拿东西,要么满足自己,要么是有别人要求的。前者,例如孩子偷糖吃,偷手机玩,偷钱等,家长一方面采取措施,如不买糖,把钱锁起来等,另一方面要检视,孩子的要求是否正常?是否自己太严厉了?

一旦发现孩子拿东西,首先不要责骂孩子是小偷,更不要在道德层面给孩子贴标签,羞辱孩子。我们可以照着这个步骤来:1.好奇,想办法了解孩子拿东西的目的;2.针对孩子的目的去了解孩子本身的需求,例如是拿出去炫耀,证明自己?还是自制力不强?3.跟孩子谈,强调不可以不告诉家里人,自行拿东西。要坚定而温和地告诉孩子,这是必须遵守的规则;4跟孩子讨论,有什么别的办法能达到目的,满足要求,或如果修改,调整自己的目的与需求。5.监督一阵子,看孩子是否有反复是否真的能改正。

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东西是被别人唆使的。我曾接待过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儿,她们班上有个男生“命令”她;“明天给带二百元钱来,不许告家长,不许告诉老师”。这个女孩很内向、胆小,真的偷了她姥姥的二百元钱给了班里这个男生,后来还是老师发现了,告诉了家长。

孩子怕家长,有事不敢跟家长商量,不愿向家长求助,都反映出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不够信任,不够平等与尊重。除了建立规则,更重要的是改善亲子关系,孩子自然会与家长商量。

02

故意拿家里的东西,跟家长怄气。我遇到两个这样的孩子,一个是父亲管得严,简单粗暴,妈妈比较怕父亲,孩子也怕,但妈妈很纵容孩子,父亲从心底里也一样溺爱。另一个是父亲不常在家,妈妈比较强势,在家说了算,姥姥和保姆都顺着孩子。这两个案例的家长都是在咨询时诉说孩子偷家里东西的事,越不让拿越故意拿,咨询目标是怎样改掉孩子的毛病。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毛病呢?

这里的关键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一方面被纵容,没有建立规则意识和行为,有些任意妄为;另一方面又被压制,孩子心理不服,于是你越说不许做的我越去做,既有游戏的成分,也有吸引关注、显示证明自己的存在与力量的成分。小婴儿只会用去哭闹表达不满,呼唤关注,大一些的孩子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了,偷东西只是一种表现。如果只治标而不治本,孩子可能不偷东西了,改换其他的毛病了。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家长中的一个比较强势,全家弥漫着表面答应你背后照样甚至给捣点乱的气氛,不仅孩子这样,第一家的妈妈和第二家的姥姥与保姆都这样,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也是在模仿她们的言行,只是表现在了“偷拿东西”上。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是家庭建设。家庭做为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各人的角色分工与合作,群体的规划,群成员的关系等,要建设好。父母负责任,有担当,带头遵守规则,孩子才对父母信任、模仿、才对家有归属感,继而找到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不是乱来。其次,具体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求孩子的事情要讲明为什么以及后果,并坚定执行监督和奖罚。对孩子的疑问要及时解答。这一切的基础是,真正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溺爱纵容。

03

羡慕同学的东西,没想到要告诉别人或者想到了而由于不敢或不会与别人讨要,怕讨要无果被拒绝,干脆就自行拿了。

这种情况在低龄孩子身上常见,一方面孩子不太能管理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社会性差,不会与人协商。先天品行障碍的孩子是真的没想到。而先天正常的孩子会没想到要与人商量,只能表明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够,责任在家长。想到了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告而取,同样表明孩子在社会情况中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缺乏与人商量的沟通能力,同时还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同样是羡慕同学的东西,有的孩子就会想办法交换,有的记下颜色形状回家让家长给买,有的孩子会直接问对方在哪儿买的,甚至请对方给代买。也有的羡慕完了,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服自己“我也有好东西。不一定非要这个”。处理的方法很多。不会处理只会偷拿,说明孩子要补上社会学习这一课,而这一课,更多要由家长来教。

04

故意偷同学的东西让同学难受。有的孩子出于嫉妒,有的孩子出于报复,有的是因为矛盾纠纷等等,用这种方式来发泄。这种情况以批评教育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矛盾。偷东西的行为必须被批评,但不要贴“小偷”的标签。

05

用偷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富二代的案例,女孩、十岁半,五年级。父亲工作很忙,母亲虽然是全职妈妈,但更喜欢自己打扮了出去购物、健身、泡吧,孩子主要由保姆、家庭教师(雇了一个幼教毕业的“姐姐”陪孩子玩儿)带。她的玩具,学习用品、衣服、鞋、零食,几乎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家长对她的偷窃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深入调查发现,孩子在班里的人缘不是很好,表面上挺热闹,她用零食文具等维系了不少“宠物”和“小兵”。现在的小学里好多孩子玩这个游戏,一方收买另一方为宠物,有的孩子甚至自愿要求当对方的宠物。主人要给宠物喂食,宠物呢则负责跟从主人,听主人的话,帮主人吵架。她的宠物和小兵对她却没有那么忠心,就像家里的保姆和“姐姐”对她虽然好,但不是亲生父母那样的亲密关系,宠物给她的也不是真正的友谊,她也不会建立和维系真正的友谊。她的成绩一般。在公立小学里,成绩好还是自然会得到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喜爱和夸奖。她在这一点上很感失落。

她只偷拿班里学习好的、班干部的东西,这里有羡慕的成分,不是羡慕对方的东西,而是羡慕对方的地位,对方的状态和对方得到的夸奖、关注、友情等。这里也有让对方难受的成分。但更主要的,她拿了以后会给她的宠物和朋友看,炫耀她的胆量和能力,炫耀她敢做老师不让做的事,不怕老师,博取他们的佩服和赞叹。这个孩子的矫治不只是老师,家长要努力,她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支持,因为她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各自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也没有改变的动机。她的成长条件太差,我指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人格成长所需要的父母、家庭、社会的支持与关系。

06

过度自我控制下的反弹。这个案例是一个好学生,大队委,十一岁,男生。班里发生了几次丢东西的事后,老师非常偶然地发现是他干的,特别诧异,没敢跟孩子谈,悄悄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母也没敢跟孩子谈这件事,先来找我咨询。我看到孩子的照片,比较瘦,脸上没有笑容。孩子的父母说,孩子从小就特别懂事、听话,家里条件不能算特好,但也不算差。父母都是出身农村的大学生,生活习惯还是比较节俭,但绝不至于缺少东西,买不起的地步,只是不会大手大脚乱花钱而已。孩子从小从来没有表现过闹着非要买什么东西不可,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不仅亲朋好友、老师夸奖,班里的同学也真的认可他,不象有的班干部,还是有孩子不服气的。

从家长的叙述可以推断出,这个孩子少年老成,太完美了,不象孩子。孩子天真幼稚,不知深浅,情绪冲动,管不住自己……才是正常的。我一直强调,要让孩子把与其年龄段相符的错误都犯了,不要强压着,否则长大后一有机会就会犯幼稚的错误。那么,是什么使这个孩子不犯错误呢?不太可能是真心的自觉的结果,更有可能是过度自我控制。看孩子的照片(几十幅)就让人感觉这个孩子紧绷着。紧绷的状态是不舒服的,每个人生来就有自由意志。孩子放松的出口,很可惜,不恰当地选择了偷拿东西。

最后,给家长的建议是,跟老师说好,不要和孩子挑明这件事,家里对孩子的要求降低一些,告诉孩子可以随意,带着孩子多做些放松的活动,多见识各种人群而不是只盯着优秀、成功人士,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有一个14岁的男孩,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身上没有带那么多的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

这个男孩被疯狂的老板拽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男孩吓得眼泪鼻涕一起流了下来。民警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很快,他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同时又没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然后,父亲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一字一句地说:“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懂得宽容有缺点的孩子,善用宽容教育孩子,这更显出家长的一种智慧。尽量不要在孩子犯错时非打即骂,这样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像上文中那位父亲一样,用宽容感化孩子吧!有的家长朋友会有疑问,宽容谈何容易?可是我们做父母的不都是慢慢朝好的方向学习的吗?从一件小事开始,从今天开始,对孩子少些苛责,多点宽容!

孩子 为什 么偷 东西 成瘾 ?

一位妈妈的留言:我女儿上小学3年级。从她上一年级开始,我就发现她偷拿别人的东西,包括同学书包里的铅笔、老师背包里的钱、学校门口小卖部的食品。我骂她,用板子抽她,让她写保证书,总之,我能够想到的惩罚她的办法都用了,但是,她不仅没有丝毫的改变,反而偷窃成瘾,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多。我特别痛恨偷东西,和我一起长大的发小就因为从小偷东西到大没有改好,最后进了监狱,所以,我的意识里就一直想教育我的孩子不要走这条路,我的内心里怕自己的孩子也这样,所以,我反复叮嘱她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可是她就是一次次地偷拿别人的东西。每次我打在她的身上,却疼在我的心上。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孔屏:这位妈妈,看到您的咨询留言,我内心里震动不已!您知道吗?孩子屡偷不改完全是您教化的结果啊!

首先,孩子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是不需要单独拿出来强调的,只要父母自己做到了,给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父母的影响,而最终成为父母希望的那个样子。而您却反复叮嘱孩子,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您的行为恰恰刺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强化了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所以,我说,孩子屡偷不改完全是您教化的结果。

其次,您因为小时候的发小偷东西,从小偷到大,最终被关进了监狱,您因此特别痛恨偷东西。可是,您知道吗?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您意识里对偷东西有多痛恨,您潜意识里就有多喜欢!不然的话,您对发小偷东西的事情也不会痛恨至今。当然,我说出这句话,您会百分之百地否定,包括很多的读者都可能认为我在胡说八道。但是,我请您不要急着去否定,而是内观自己的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您的女儿显然是接受到了您潜意识的需要,她是为了满足您的潜意识而发展出偷窃的行为,她以为用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表达对您的忠诚和爱,而这个才是孩子偷拿东西的动力。她的错误不在于偷了东西,而在于不该替您背黑锅!

您问我怎么办,下面给您几个智慧锦囊,希望能够帮到您,帮到孩子。

1.勇敢地承担您错误的后果。您曾经怎么样用板子抽孩子,我建议您就怎么样用板子三倍、五倍地抽自己,一直把您潜意识里偷的意念抽打出去!

2.向孩子真诚地忏悔!告诉孩子,您错怪她了!您的错误您应该自己承担,您应该为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负全责!您要感谢孩子读懂了妈妈没有读懂的自己,并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您的忠诚和爱。同时,您要告诉孩子,她不该替妈妈承担错误,她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妈妈的忠诚和爱也是错误的。

3.带着孩子偿还她偷拿的东西。如果能够找到东西的主人,建议您带着孩子会见东西的主人,归还人家的物品,同时向主人鞠躬道歉,祈求他们的宽恕!

4.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从此,您要彻底地改变自己反复说教孩子的行为,更多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您和女儿,当然也包括爸爸,更多地为别人付出自己的爱,为这个世界做很多的好事!可以设立家庭好事记录簿,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每天、每周自己做了哪些好事,都要及时记录下来,每一个月做一次总结,并制定下一个月的目标。

记住,只要您做好了,孩子自然会好!

上小学的孩子,有的会发生不告而取他人东西的情况。有时是在班级里,有时是去别人家玩的时候。孩子偷拿家里或同学的东西,虽没有成年人故意犯法那么严重,但家长一定要非常重视,因为与其他行为问题相比,这个是冒犯、侵扰别人利益,引起别人痛苦的行为,如不及早干预,长此以往,确实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在不告诉主人的情况下把别人的东西拿走,是偷窃。但是在孩子这里,他未必那么理解这个行为的定义、内涵和后果。除了生物学因素造成的品行障碍外,一般容易偷拿东西的孩子,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情况,分别分析、给建议:

因为亲子关系不畅,孩子不敢告诉家长或者告诉了家长只会被拒绝,因此就偷偷拿走家里的东西。也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拿家里的东西要告诉家长,征得家长的同意。这类情况孩子年龄偏小或智力水平较低,家长要耐心解释,建立规矩。孩子拿东西,要么满足自己,要么是有别人要求的。前者,例如孩子偷糖吃,偷手机玩,偷钱等,家长一方面采取措施,如不买糖,把钱锁起来等,另一方面要检视,孩子的要求是否正常?是否自己太严厉了?

一旦发现孩子拿东西,首先不要责骂孩子是小偷,更不要在道德层面给孩子贴标签,羞辱孩子。我们可以照着这个步骤来:1.好奇,想办法了解孩子拿东西的目的;2.针对孩子的目的去了解孩子本身的需求,例如是拿出去炫耀,证明自己?还是自制力不强?3.跟孩子谈,强调不可以不告诉家里人,自行拿东西。要坚定而温和地告诉孩子,这是必须遵守的规则;4跟孩子讨论,有什么别的办法能达到目的,满足要求,或如果修改,调整自己的目的与需求。5.监督一阵子,看孩子是否有反复是否真的能改正。

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东西是被别人唆使的。我曾接待过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儿,她们班上有个男生“命令”她;“明天给带二百元钱来,不许告家长,不许告诉老师”。这个女孩很内向、胆小,真的偷了她姥姥的二百元钱给了班里这个男生,后来还是老师发现了,告诉了家长。

孩子怕家长,有事不敢跟家长商量,不愿向家长求助,都反映出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不够信任,不够平等与尊重。除了建立规则,更重要的是改善亲子关系,孩子自然会与家长商量。

故意拿家里的东西,跟家长怄气。我遇到两个这样的孩子,一个是父亲管得严,简单粗暴,妈妈比较怕父亲,孩子也怕,但妈妈很纵容孩子,父亲从心底里也一样溺爱。另一个是父亲不常在家,妈妈比较强势,在家说了算,姥姥和保姆都顺着孩子。这两个案例的家长都是在咨询时诉说孩子偷家里东西的事,越不让拿越故意拿,咨询目标是怎样改掉孩子的毛病。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毛病呢?

这里的关键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一方面被纵容,没有建立规则意识和行为,有些任意妄为;另一方面又被压制,孩子心理不服,于是你越说不许做的我越去做,既有游戏的成分,也有吸引关注、显示证明自己的存在与力量的成分。小婴儿只会用去哭闹表达不满,呼唤关注,大一些的孩子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了,偷东西只是一种表现。如果只治标而不治本,孩子可能不偷东西了,改换其他的毛病了。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家长中的一个比较强势,全家弥漫着表面答应你背后照样甚至给捣点乱的气氛,不仅孩子这样,第一家的妈妈和第二家的姥姥与保姆都这样,孩子偷拿东西的行为也是在模仿她们的言行,只是表现在了“偷拿东西”上。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是家庭建设。家庭做为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各人的角色分工与合作,群体的规划,群成员的关系等,要建设好。父母负责任,有担当,带头遵守规则,孩子才对父母信任、模仿、才对家有归属感,继而找到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不是乱来。其次,具体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求孩子的事情要讲明为什么以及后果,并坚定执行监督和奖罚。对孩子的疑问要及时解答。这一切的基础是,真正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溺爱纵容。

羡慕同学的东西,没想到要告诉别人或者想到了而由于不敢或不会与别人讨要,怕讨要无果被拒绝,干脆就自行拿了。

这种情况在低龄孩子身上常见,一方面孩子不太能管理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社会性差,不会与人协商。先天品行障碍的孩子是真的没想到。而先天正常的孩子会没想到要与人商量,只能表明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够,责任在家长。想到了却由于种种原因不告而取,同样表明孩子在社会情况中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缺乏与人商量的沟通能力,同时还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同样是羡慕同学的东西,有的孩子就会想办法交换,有的记下颜色形状回家让家长给买,有的孩子会直接问对方在哪儿买的,甚至请对方给代买。也有的羡慕完了,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服自己“我也有好东西。不一定非要这个”。处理的方法很多。不会处理只会偷拿,说明孩子要补上社会学习这一课,而这一课,更多要由家长来教。

故意偷同学的东西让同学难受。有的孩子出于嫉妒,有的孩子出于报复,有的是因为矛盾纠纷等等,用这种方式来发泄。这种情况以批评教育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处理矛盾。偷东西的行为必须被批评,但不要贴“小偷”的标签。

用偷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富二代的案例,女孩、十岁半,五年级。父亲工作很忙,母亲虽然是全职妈妈,但更喜欢自己打扮了出去购物、健身、泡吧,孩子主要由保姆、家庭教师(雇了一个幼教毕业的“姐姐”陪孩子玩儿)带。她的玩具,学习用品、衣服、鞋、零食,几乎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家长对她的偷窃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深入调查发现,孩子在班里的人缘不是很好,表面上挺热闹,她用零食文具等维系了不少“宠物”和“小兵”。现在的小学里好多孩子玩这个游戏,一方收买另一方为宠物,有的孩子甚至自愿要求当对方的宠物。主人要给宠物喂食,宠物呢则负责跟从主人,听主人的话,帮主人吵架。她的宠物和小兵对她却没有那么忠心,就像家里的保姆和“姐姐”对她虽然好,但不是亲生父母那样的亲密关系,宠物给她的也不是真正的友谊,她也不会建立和维系真正的友谊。她的成绩一般。在公立小学里,成绩好还是自然会得到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喜爱和夸奖。她在这一点上很感失落。

她只偷拿班里学习好的、班干部的东西,这里有羡慕的成分,不是羡慕对方的东西,而是羡慕对方的地位,对方的状态和对方得到的夸奖、关注、友情等。这里也有让对方难受的成分。但更主要的,她拿了以后会给她的宠物和朋友看,炫耀她的胆量和能力,炫耀她敢做老师不让做的事,不怕老师,博取他们的佩服和赞叹。这个孩子的矫治不只是老师,家长要努力,她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支持,因为她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各自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也没有改变的动机。她的成长条件太差,我指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人格成长所需要的父母、家庭、社会的支持与关系。

过度自我控制下的反弹。这个案例是一个好学生,大队委,十一岁,男生。班里发生了几次丢东西的事后,老师非常偶然地发现是他干的,特别诧异,没敢跟孩子谈,悄悄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母也没敢跟孩子谈这件事,先来找我咨询。我看到孩子的照片,比较瘦,脸上没有笑容。孩子的父母说,孩子从小就特别懂事、听话,家里条件不能算特好,但也不算差。父母都是出身农村的大学生,生活习惯还是比较节俭,但绝不至于缺少东西,买不起的地步,只是不会大手大脚乱花钱而已。孩子从小从来没有表现过闹着非要买什么东西不可,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不仅亲朋好友、老师夸奖,班里的同学也真的认可他,不象有的班干部,还是有孩子不服气的。

从家长的叙述可以推断出,这个孩子少年老成,太完美了,不象孩子。孩子天真幼稚,不知深浅,情绪冲动,管不住自己……才是正常的。我一直强调,要让孩子把与其年龄段相符的错误都犯了,不要强压着,否则长大后一有机会就会犯幼稚的错误。那么,是什么使这个孩子不犯错误呢?不太可能是真心的自觉的结果,更有可能是过度自我控制。看孩子的照片(几十幅)就让人感觉这个孩子紧绷着。紧绷的状态是不舒服的,每个人生来就有自由意志。孩子放松的出口,很可惜,不恰当地选择了偷拿东西。

最后,给家长的建议是,跟老师说好,不要和孩子挑明这件事,家里对孩子的要求降低一些,告诉孩子可以随意,带着孩子多做些放松的活动,多见识各种人群而不是只盯着优秀、成功人士,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我们教孩子最美好的品德,最正确的三观,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生怕他走了弯路,可当孩子真的开始了弯路的第一步时,我们怎么做才会让他彻底的悬崖勒马?比如发现孩子偷东西时。

其实这两位家长的做法都不正确!面对孩子“偷拿”东西的问题,家长反应过度和“姑息养奸”都是不可取的。具体该怎么做呢?本文或许能给你答案。

1.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

引起别人的注意

孩子偷拿东西有时是为了吸引大人或者同伴的注意,比如把妈妈的钱包藏起来,她就不会出去打麻将了;把小伙伴的玩具藏起来,小伙伴就会来找自己玩了。

物质无法满足

看到同伴有了新玩具,自己也想要一个,就会有借来玩玩的想法。

追求刺激

这是种通过做“你们都不敢做”的事来吸引别人关注的方式,并以此为豪。

心智尚未成熟

孩子还小还未产生对物品所有权的概念,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是就是管不住“想要”的冲动。

2.如何处理孩子“偷东西”问题

我们应该首先去了解孩子“偷拿”东西的原因,根据原因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气从心来先打骂指责孩子。以下是处理孩子“偷东西”行为的正确做法:

不要在公众场合公开指责孩子

无论什么时候,教育不要建立在伤害孩子自尊的基础上。不要发现孩子“偷拿”行为就不顾场合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孩子。如果有他人在旁嘲讽羞辱一定要及时阻止。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实质是“偷窃”,如果大人事后给孩子加上“小偷”的标签,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沮丧,对他的成长会产生阴影。

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告诉孩子这样拿别人东西的做法是错误的,引导孩子正视错误及时去归还物品,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完成。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位国外爸爸教育孩子的视频,可以作为参考。

不反复追究,不随意转述

当事情过去,孩子也及时改正时,大人不要继续追究孩子的错误,也不要随意向别人转述,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3.预防孩子偷拿行为的3个方法

建立正确的物权观

在平时生活中教导孩子建立东西归属权的观念,这个东西是“我的”、“你的”、“他的”,同时让孩子体会一下东西丢失时的难受。父母也要以身作则,拿孩子东西时先征询他的同意。

增加亲密的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偷拿”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那他需要的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更多的爱与陪伴。父母应该多和小孩互动,了解他的生活境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如果发现,孩子偷东西发现一次就要非常严肃的处理,告诉他偷东西的行为是非常不对非常可耻的,并且严肃的告诉他,不要再有下次机会,如果下次还敢这样做,就会对他严肃处理。
第3个回答  2019-12-23
这个嘛很简单呀,因为年龄小嘛所以一定要好好教育,改掉这个坏毛病就可以了呐,好好教育一下就好
第4个回答  2019-12-23
那首先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去拿人家的东西,要告诉他听,别人的东西不能拿,那是违法行为,是要被警察抓去的。要反复的告诉孩子,别人家的东西我们坚决不能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