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为什么没有变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7

在原著第49回,观音收走金鱼精后,老鼋主动来驮唐僧师徒过河,唐僧过意不去,就多嘴说了一句:“老鼋累你,无物可赠,待我取经回谢你罢。”

老鼋马上接口道:“不劳师父赐谢。我闻得西天佛祖无灭无生,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我在此间,整修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虽然延寿身轻,会说人语,只是难脱本壳。万望老师父到西天与我问佛祖一声,看我几时得脱本壳,可得一个人身。”

三藏只得答应道:“我问,我问。”

但是唐僧到了西天灵山后,被二尊者要人事之事气得脑壳发昏,结果又取到无字真经,心里更是着急。

况且他一心只在取经上,其它事基本没细想,所以就忘了问佛祖。

这是一般的解释,书中也是这样写的。

但是蜗牛却认为,唐僧即使想起来了,也是不会问佛祖的。

这是为何?很简单,佛家讲究有缘。也就是说,老鼋能否得人生,根本不是时间问题,而是缘份问题,只要他的修行到了,马上就能脱壳变人形;如果修行未到,再等一千年也未必能成功。

但是,这又是不能说破的,更不能问的,问了,就犯忌了,如来就会认为唐僧修行还没到家,连这等普通的事都没搞明白。

所以,当这老乌龟问唐僧究竟找佛祖要答案没有时,他真不知该如何回答。本质上他没问,实际情况又是不能问,因此他犹豫着不知该如何开口。

这老乌龟见唐僧半天不开腔,猜到了结果,于是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

蜗牛认为,这第八十一难,不仅是考验唐僧,也是在度老乌龟,如果他即使得知唐僧没替他问,也能心平气和地把师徒驮过去,那么就证明他修行到位了,说不定一下就能得人身。

但是,他却做出了气急败坏之举,明显气量很小,这也是他为何修行一千多年,还不能得人身的真实原因。像他这种举动,可能再等一千年,也未必能如愿。

有时,我们在遇到挫折时,真的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需要坐下来等一等。如果急功近利,不仅达不了目的,反而把以前的辛苦成果完全丢掉。

个人觉得都说的合情合理。有网友说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算圆满,前面八十难了,自然要安排这最后一难。那么问题来了,这最后一难为吗要安排这么一个遗失真经的桥段呢?能不能用一个其它的桥段来代替呢?让我们一起回归历史,去探究那不为人知的真相吧!大约四五百年前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油灯高挑,他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灰色的镶有白边的宽大衣袍,他左右扯着右臂的衣袖,右手拿着毛笔在宣纸上写着他那愤世而不怨怒的离奇而又百怪的小说《西游记》,今晚就要收笔了,深秋的夜有些凉,但仍不能抑制住吴承恩小鹿乱撞的心情。故事已完成了八十个桥段,最后一个用什么呢?,他陷入了沉思,右手的笔停在半空,良久而无所得。突然笔尖的墨水由于低垂的太久突然落在了书稿上,三十几岁的书生心头一阵,后悔不已,他赶紧用右手去擦,这一擦不要紧,右臂的灰色袖子落在了纸上,可怜那墨迹未干的书稿被衣袖蹭抹了一大片。这真是心一乱弄花了一大片啊,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只因未到伤心处! 刹那间一股热流如泉涌般从男人双眸中喷出,顺着消瘦的面浃淌下,竟又一次滴到了书稿上,泪滴激起了墨花如滚滚的黑水。这时的书生眼眸一亮,便有了通天长河的桥段,他不觉由悲转喜,扑哧一笑:“尽信等于无,借鉴不照搬,看似月有缺,圆时月变弯,人生无完美,残缺无憾言。只是书生的笑容有些复杂,就像五味罐打翻,是苦,是甜,是酸,是辣,是咸……

通天河老乌龟,其实就是唐僧最开始的执念而已。修行最开头,以心猿的执念:似这般可得长生吗?到最后忘记了问寿命,唐僧终于放下了执着,修行圆满成功!倘若他问了,那就说明唐僧没有通过最后一难。没有放下自己“长生”的执念。所以我们看最后一难好像是菩萨佛祖凑数,其实是有深意滴。

收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