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要演讲,这句的意思,长一些,还要有见解(最好是于丹的),要有具体的事,好的我给50分

这句话的大意,我一日多次反省自己,帮朋友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老师传授我的知识复习了吗?
朱熹这位大儒家学者加注:日醒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至于见解吧,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讲究修身。《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所讲的就是以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成就。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楼主所引用的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原句有几点要注意,“忠”字代表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诚信,二是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立世之根本。
希望可以让楼主满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2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而并非孔子亲自编写。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即曾参(shē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鄫国后裔,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是被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本文中指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一心一意。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等。
(6)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反复实习。古汉语“习”字没有现在的“复习”之意。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第2个回答  2018-08-04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好几次,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结交朋友是否诚实信用,对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实习了吗?

拓展资料:

赏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第3个回答  2020-11-02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好几次,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结交朋友是否诚实信用,对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实习了吗?
拓展资料:
赏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第4个回答  2019-09-03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