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歌词是由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组成的。
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2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

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冬眠中的动物, 各种小动物们开始活动了。

春分:表示白天和夜间的时间一样长,昼夜平分的意思。

清明:草木繁茂,天气晴朗明净。

谷雨:雨量充沛而及时,各种谷物茁壮成长。

立夏:夏天开始了。

小满: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并收割。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

立秋:秋天的开始。

处暑:炎热的夏天结束了。处:终止,躲藏的意思。

白露:天气转凉,露珠凝结而色白。

秋分:昼夜再一次平分。

寒露:露水已经寒冷,即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天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路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季节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第2个回答  2020-05-08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就是中国的24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第3个回答  2020-05-10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就是中国的24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第4个回答  2020-05-09
二十四节气歌是指:
原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它具体地反映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和气候关系。但由于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分段掌握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了。各地农民在应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因地制宜灵活地应用。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春季
立春: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
雨水: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农谚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谷雨: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二、夏季
立夏:习惯上把立夏当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降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小暑: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40度高温天气。
三、秋季
立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渐下降。
处暑:“处”是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一年炎热即将过去。夏季炎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气候变凉的象征。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农谚:“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
秋分: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四、冬季
立冬: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