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在历史上,霍光先生霍先生究竟是“逆臣”还是“忠臣”?为什么?有什么事实根据和有什么历史根据

【请教】在历史上,霍光先生霍先生究竟是“逆臣”还是“忠臣”?为什么?有什么事实的根据和有什么历史的根据?

个人认为,他就只是一个权臣,谈不上逆或者忠。
说忠逆,忠于国家和忠于皇帝,哪个才是真正的忠呢?霍光的作为,对于当时的皇帝来说,肯定算不得忠,甚至可以说是大逆不道,就像很多后世的评价一样,毕竟独揽朝政废立皇帝,都不是正常的忠臣该做的。可是对于国家来说,昭宣中兴,霍光是有大功劳的。班固虽然批评了他,但也同样肯定了他“匡国家,安社稷”的举动。
至于他死后霍家谋反……这种事我是不怎么信的,他那个儿子连兵权都没有,反个毛啊。分明就是皇室秋后算账来了。周亚夫死因还是谋反呢,谁信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4
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史称汉昭帝。汉昭帝虽然坐在皇位上,但是汉王朝实际的决策者是首辅大臣霍光。霍光跟随汉武帝二十多年,亲历了刘彻从中年到晚年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对国家面临的问题了如指掌。他辅政时,沉稳谨慎,坚持刘彻晚年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汉王朝逐渐恢复了生机。
六年后,汉昭帝刘弗陵十四岁。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霍光主持召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政策听政会。会议讨论的是关于中央是否放开盐、铁、酒的专卖权问题,史称盐铁会议。这次会议除了政府所有高官参加之外,还邀请了多位民间代表。会上多数人对政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权十分不满,将矛头直指汉武帝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桑弘羊。会议达成了一个多方妥协的结果,最终决定放开酒类经营权,微调盐铁经营政策。
这次会议看上去无关痛痒,实则影响重大。除了会议本身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之外,他对西汉王朝内部的影响十分巨大。会议使得朝廷的权力斗争从暗处走向明处,打破了汉昭帝继位六年来平静的政治局面。
霍光属于休养生息派,桑弘羊属于激进改革派,霍光坚持的是富民安民,养精蓄锐,桑弘羊考虑的是富国强兵,对抗匈奴。本来这只是政策理念的不同,但是因为盐铁会议的召开,使得桑弘羊认为这是霍光有意排除异己,二人逐渐由意见相左演变成为政治斗争。
就在此时,还有三个人也各怀鬼胎。燕王刘旦想篡位,刘彻的另一位托孤之臣上官桀和长公主想争权,但他们和桑弘羊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拦路虎,霍光。于是,这伙人结成同盟,准备先除掉霍光,然后废掉汉昭帝。
阴谋团写了一份奏章,向刘弗陵诬告霍光有不臣之心,企图借他的手除掉霍光。这时候,刘弗陵年仅十四岁,却表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睿智。他识破了这个阴谋,并严厉警告了制造阴谋的人。但是,阴谋团并不死心,又设计让长公主宴请霍光,企图在席间杀了他。结果,阴谋再次暴露,长公主和燕王刘旦双双自杀,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均被灭族。从此,霍光在朝野上下再无对手。

汉昭帝十八岁时,霍光主动上书归政,但昭帝不疑霍光,仍将国家大事委任于他,因此朝局也继续保持着平稳。谁知三年后,刘弗陵突然病逝,更麻烦的是他膝下无子,无人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这一变故使得霍光措手不及,也使朝局的不稳定性剧增。
到了如今,继承人只能从其他刘氏子孙中选择,最终霍光选定了刘彻的孙子,昌邑王刘贺。谁知这个刘贺狂暴放荡,无才无德,更要命的是,他上台之后连脚跟还没站稳,就开始安插自己的亲信,胡作非为,丝毫不把霍光等人放在眼里。面对如此荒唐的皇帝,霍光忍无可忍,他联合大臣利用皇太后将刘贺废掉,刘贺也成为西汉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在位仅二十七天。
刘贺被废后并没有被杀,霍光还流着泪亲自将他送出皇宫,他虽然被贬为庶人,但仍获得了二千户的养老封地。后来,刘贺又被封为海昏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作过帝、王、侯的人。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现了海昏侯刘贺的墓,其墓葬宝物之多令人咂舌,也使得考古历史学家欣喜若狂。

刘贺被废后,霍光又开始挑选新的继承人。可惜的是,汉武帝的子孙已经快要凋零,德才兼备的基本无人可选。这个时候,霍光奇迹般地看上了一个人,他就是当年在巫蛊之祸中被逼造反的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历史就像开了个玩笑,绕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刘据造反失败后,全家被屠,唯独孙子刘病已刚刚出生,尚在襁褓之中,因为汉武帝的怜惜保住了性命。后来,汉昭帝刘弗陵承认了他的血统,才使他重回皇族行列。霍光此时想到了他,其实是公心掺杂着私心。他知道,汉王朝想要走上正轨,再也经不起任何大的波折了,而刘病已一无嫡系人脉,二无亲族势力,是一个最容易控制的皇帝。于是,刘病已被推上了皇位,改名为刘询,史称汉宣帝。
汉宣帝继位时已经十八岁,霍光便第二次上书归政。刘询比刘贺聪明的多,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轻重,像当年的昭帝一样,他告诉霍光,国家大事还是委任于他。就这样,汉王朝仍旧是凡事先报霍光,后报皇帝,霍光权倾朝野。
昭帝和宣帝对霍光委以重任也并非全部来自于畏惧,从心底里也是倚重他的。一是因为霍光为人沉稳老练,且先帝刘彻有托孤之命;二是因为霍光对汉室极忠,他不是对某位皇帝的忠,而是对汉家江山大业的忠,以他的实力,要想僭越称帝不是难事,但他却从没有这个打算。
昭宣两朝,在权臣霍光的实际操持下,汉王朝国力快速恢复,重现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史称昭宣中兴。后来,汉宣帝修建麒麟阁表彰十一功臣,霍光排名第一。汉宣帝继位六年后,霍光病逝。刘询下令,以堪比帝王的葬礼将他葬在汉武帝刘彻的茂陵边,以表达对这位周公一样重臣的尊崇。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霍光把持朝政二十年,到他死时,他的亲族已布满朝野。一个大臣,无论你有多忠多强,到了能够操控皇帝废立的地步,离覆灭的命运就不远了。
霍光死后,汉宣帝刘询亲政。六年来,他已经培养了自己的亲信势力,现在不必再像之前那样唯唯喏喏,是时候行使权力,削弱霍氏了。一个人最愚蠢的就是认不清形势。此时霍家人失去了霍光的保护,如果收敛锋芒也许还能有个不错的结局,偏偏他们不安于失去大权,竟起了歹心,准备杀了汉宣帝。这种逆天的愚蠢,结局可想而知,霍光死后两年,霍氏被灭族。
霍光死,霍氏灭,但是汉王朝并没有就此坠落。因为他的掌舵人汉宣帝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匈奴归降汉朝,西域纳入了中国版图,汉王朝达到了立国以来最为强盛的时期。刘询也成为继刘邦、刘恒、刘彻之后,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拥有庙号的西汉皇帝,史称汉中宗。
汉宣帝刘询是个政治家也是个思想家,他晚年曾与太子刘奭交流治国思想,刘奭是个纯粹的儒家信徒,认为应该完全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刘询批评他说,汉家自有汉家的制度,要既行霸道又行王道,怎么能只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说罢长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询嘴上这么说,但还是把江山交给了刘奭,而刘奭也确如他父亲所说,优柔寡断,是非不分,最终西汉王朝也自他开始走向衰落。
第2个回答  2019-03-04
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无论忠臣或是奸臣,能够青史留名,绝不会是泛泛之辈。
所以后人夸奖某人极具才干之时,往往说其人有伊尹、霍光之大才。
他对汉昭帝的辅佐之功无可否认。但是其控制欲太强,日后必不为成人后的皇帝所不容。历史上明代的张居正也是如此,他与万历皇帝的关系简直就是霍光与刘弗陵的翻版。
第3个回答  2019-03-05
就历史来看,个人觉得霍光应该是属于权臣,即在保障自己最大利益前提下忠于国家。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君主与权臣的矛盾是不可调节的。
第4个回答  2019-03-04
霍光是权臣,兴也权,败也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