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什么名言,妇孺皆知却是骗人的,事实却恰好相反?

事实却恰好相反?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历史文学上的巅峰之一,但它毕竟只是小说,其中还有虚构的成分,但因为太优秀了,久而久之小说却被人误解为正史了。所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事实却与之相反,那句话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在《三国演义》里,是周瑜在临死时发出的感想,书里,周瑜跟跟诸葛亮斗智斗勇,但是每次都输了,所以诸葛亮一直压周瑜一头。周瑜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当他与诸葛亮对峙时,却总是诸葛亮占上风,数次被诸葛亮戏弄嘲笑,这样一个被人称赞的人,却始终被戏弄,心胸就变得越来越狭隘,在死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然而事实上,孙刘联盟的时候,诸葛亮仅仅只去了东吴一回,对孙权做了一说客,说完之后诸葛亮也就离开回来了,所以小说里的舌战群群、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件都是虚构的,而后世的史学家也有过猜测,周瑜跟诸葛亮从来都没有见过面,就跟谈不上诸葛亮气死周瑜了。

另外还有一个轶事,就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他有个同乡考试中举,同乡大肆炫耀,并还嘲笑罗贯中,同乡姓周,据说是周瑜的后人,罗贯中恰好写到孙刘联盟的故事,于是就把对同乡的怨气全部都撒到周瑜身上,所以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就很不好。

即使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故事中周瑜的那句话却早就妇孺皆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三国演义》在中国历史文学上的登峰造极,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共有75万多字,写得非常精彩,然而演义毕竟是小说,有罗贯中虚构的成分,而且世人多大爱看小说,对于正史却懒得去翻,久而久之小说中的事迹反而被人误解为正史了,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有四句妇孺皆知的名言,实际上却是骗人的。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临死前发出的感叹,因为周瑜跟诸葛亮斗智斗勇,每次都落了下风,尽管周瑜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可跟诸葛亮想必总是逊色一筹,还数次被诸葛亮戏弄,所以周瑜临终前发出这样的感叹,当后人遇到自己强的竞争对手时,往往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一句感叹。

然而事实上这完全是虚构的,正史中孙刘联盟时,诸葛亮就去了东吴一趟,对孙权做了一番说客,诸葛亮说完之后也就回来了,根本没有舌战群群、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甚至有史学家大胆推测,周瑜跟诸葛亮两人根本没见过面,跟谈不上谁气死谁了。

罗贯中早年想进入仕途为国效力,他是个"有志图王者"的人,可惜没遇上明主,早年他投奔张士诚,然而张士诚却被朱元璋一锅端了,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由于罗贯中早年站队有问题,所以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于是只能发愤著书,但他心里还是想通过仕途光宗耀祖的,可惜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正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他有个同乡科举考试中举了,于是回乡大肆炫耀,还请乡里人大吃大喝,搞得罗贯中写书静不下心,而且还常受到他的讥笑,这个同乡姓周,据说还是周瑜的后人,当时罗贯中恰好写到孙刘联盟这一章节,于是就把对这个同乡的怨气撒到周瑜身上,就这样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被刻画成一个心胸狭隘,嫉妒心很强的人。

历史上真正的周瑜,不仅长得超级帅,而且还很有才华,他在江东被称为"周郎",当时只有长得很帅的男子,才配长得上"郎"这个称呼,在江东所有子弟中,只有周瑜、孙策能被称作"郎",其他人都没这个资格了,而周瑜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军事上,对琴棋书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

据说周瑜听别人弹琴,只要弹错一个音符,他都能听出来,并且要回过头来看看弹琴的人,意思是说"嘿,你这个音符弹错啦!"于是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周瑜作为江东大都督,可算位高权重,而诸葛亮当时出山跟随刘备,基本没立下什么功劳,也仅仅是做些文书方面的功能,周瑜怎么可能嫉妒诸葛亮呢,要说诸葛亮嫉妒周瑜倒还是真的。

然而《三国演义》对后世人影响太多,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而瑜亮情结也成为家喻户晓典故,实际上恰恰相反,应该是诸葛亮嫉妒周瑜,并非周瑜嫉妒诸葛亮。

第2个回答  2019-10-18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说是周瑜临死前发出的感叹,妇孺皆知却是骗人的,事实却恰好相反。
第3个回答  2019-10-22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负我。曹操在杀了好友一家后,内心是充满愧疚之情的,但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征,就成了另一番意思。
第4个回答  2019-10-22
这名言是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嫉妒周瑜,并非周瑜嫉妒诸葛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