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淮关岳庙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关于通淮关岳庙的沿革,有如下一些资料:
明·万历壬子(1612年)李光缙(参见《泉州人名录·李光缙》)《三义庙记》:“郡故有汉·寿亭侯庙,灵响特异,士民奉之甚恪。庙左右堂,左祀寿亭侯,右祀平浪侯晏,不知所从始,久沿弗敢更。万历甲辰岁(1604年),奉佛者迁平浪侯于堂左偏,而中塑观音大士像,为善信皈依之地,识者非之。壬子(1612年)春,移大士像于月台(承天寺)之禅室,而里中孝廉张君汾、文学杨君某某、何君启升、张君某,相议塑刘先主(刘备)、关寿亭侯(关羽)、张西乡侯(张飞),附诸葛武侯(诸葛亮),祀于其中堂,位南向;而奉平浪侯于前厅,位北向。塑既成,表汉时共事之雅,开泉人未有之祀,观者如堵。”
明·天启元年(1621年)李光缙《重修关帝庙记》:“今天下祠汉·寿亭侯者,遍郡国而是,其在吾泉,建者勿虑百数,独吾儒林里中庙貌为盛。询之故老,不知创所由始。”
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在府治惠义铺。明·嘉靖间(1522—1566年),长史李一德(参见《泉州人名录·李一德》)重修。万历间(1573—1619年),复于庙右塑帝及汉·昭烈帝(刘备)、张西乡侯(张飞)、诸葛丞相(诸葛亮)像。天启元年(1621年),于后殿塑帝衮冕像。郡绅杨维清、李光缙、徐某修庙,广僧道住持居室,复有记立石。(清)顺治九年(1651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五年(1727年),敕封神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增设神牌附祀于右殿之后。岁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
清·道光《晋江县志》在引用乾隆《泉州府志》上文后接下来补充说:“(清·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邑人捐修。乾隆四十三年戊戍(1778年),郡绅士捐修。嘉庆十九年(1814年)闰三月,奉旨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道光三年(1823年),复劝捐修葺。八年(1828年)正月,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关帝庙碑》:“我泉郡城南隅有街曰通淮,庙祀关帝,由来已久。”“庙之建不知何时,所可考者,修于有明·万历癸卯(1603年),为立记者李君光缙;继修于国朝(清)雍正辛亥(1731年),为之记者张君焕登也。”“乾隆癸己年(1773年),前殿正脊之栋将挠,后殿临八卦濠者亦倾欹弗整,一切瓴瓦榱桷俱污漏尘朽不鲜。郡之绅士,同心劝输,遵前规而辑之。材微工良,既固且新。庙前故有华表巍然,今圮矣,树而揭之,以肃观瞻……经始于其年九月,迄丙申(1776年)二月竣功。”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重修泉郡通淮庙捐启》碑:“岁丁卯十一月初四夜,通淮圣帝庙三殿灾,帝像烬,历朝法物付一炬。”
综上,通淮关帝庙始建年代和初始规制无考,相传建于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长史李一德重修,时庙有左、右堂,各有前厅、正殿、后殿三进;左堂祀寿亭侯(关羽),右堂祀平浪侯晏。明·万历(1573—1619年)间,右堂改为三义庙,祀刘、关、张,附祀诸葛。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修关帝庙,广僧道住持居室,并于左堂后殿塑关羽衮冕像。清·乾隆间(1736—1795年),增建崇先殿,祀关羽之曾祖、祖、父神牌。又于正殿前越道建礼乐亭(礼乐亭于光绪年间改为学校,取“立于礼、成于乐”之义,名立成小学)。 民国十六年(1927年)火灾,左堂化为灰砾,三义庙、崇先殿尚存;当年按旧制重建左堂,取赐恩岩大樟木雕成关帝座像。
通淮关岳庙现存庙宇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年)大规模重修时,将三义庙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形壮观的建筑群。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主殿为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关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飞)。以张飞、赵云、王浚、谢玄、韩擒虎、李靖、郭子仪、王彦章、曹彬、狄青、徐达等历史上24位名将为从祀。左旁崇先殿,祀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义庙,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诸葛亮、赵云。其后进原为平屋,现改建为三层楼房,仿古装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